吡拉西坦的说明书
发布日期:2019/2/18 11:02:05
背景及概述[1]
吡拉西坦(Piracetam,商品名脑复康),又称吡乙酰胺,化学名2‑氧代‑1‑吡咯烷基乙酰胺,分子式 C6H10N2O2,分子量 142.16。吡拉西坦是中枢兴奋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记忆和思维障碍。该药对老年性记忆衰弱、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脑外伤、癫痫后遗症以及一氧化碳、酒精和药物中毒所引起的记忆思维障碍,儿童智能低下及夜尿症都有一定疗效。
制备[1]
吡拉西坦合成方法有很多,主要合成路线有:
1)吡咯烷酮法:如以吡咯烷酮和氯乙酰胺为原料,氢化钠为缚酸剂,在二恶烷中反应制得吡拉西坦。但该工艺中,由于二恶烷价格昂贵,工业化生产尚有困难。徐云根在上述工艺的基础上,使用二甲基亚砜为溶剂,甲醇钠为缚酸剂,在相转移催化剂氯化卞基三乙基铵存在下,合成吡拉西坦。因溶剂回收困难,使得该路线成本较高。
又如,吡咯烷酮经氯甲基化制得N‑氯甲基吡咯烷酮,经相转移催化氰基取代、氨解转化为吡拉西坦。但该方法使用剧毒原料氰化钾和冠醚,对环境污染较大。
2)甘氨酸法:如英国专利1979年报道,甘氨酸经三甲基硅化,与r‑氯化丁酰氯缩合,再经氯化、氨化和环合可转化为吡拉西坦。又如,甘氨酸的衍生物—氨基乙酰胺与丙烯酰氯作用,得到的产物再与二甲基氧硫甲叉环合制得吡拉西坦。但是该类合成路线中,部分原材料不易购得,制约了工业化生产。
3)丁二酸法:丁二酸容易转变为丁二酸酐和丁二酰亚胺。丁二酸酐与甘氨酸反应生成氨解产物,氨解产物经四氟硼酸钠还原,再经氨解转化为吡拉西坦。由于用四氟硼酸钠作还原剂,价格昂贵,工业化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丁二酰亚胺在金属钠作用下生成钠盐,其钠盐与氯代乙酰胺反应生成N‑烷基化产物,烷基化产物电解还原即可得到吡拉西坦。由于电解还原在我国还处于研究阶段,该法生产成本较高。
CN201210252587.6提供一种吡拉西坦合成新方法,该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单、污染小、成本低,适合企业安全生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吡拉西坦合成新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4‑氯正丁酸乙酯、甘氨酰胺盐酸盐、碱和醇类有机溶剂混合后,加热回流20~30小时,热滤,减压蒸除溶剂,残留物经重结晶、过滤和烘干得白色或类白色结晶,即为吡拉西坦;其中,4‑氯正丁酸乙酯、甘氨酰胺盐酸盐与碱的摩尔比为1:(1.1~1.8):(1.0~2.0)。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的有益效果:1)反应步骤简短、反应条件较温和、生产操作简便;2)对环境友好,符合现代工业化生产理念;3)合成原料及溶剂廉价易得,适合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4)收率可达到59%,降低了生产成本。
药理作用[2]
本品为脑代谢改善药,属于g-氨基丁酸的环形衍生物。有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所致的脑功能损伤似的作用。能促进脑内ATP,可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并正增强神经兴奋的传导,具有促进脑内代谢作用。可以对抗由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所致的脑功能损伤。对缺氧所致的逆行性健忘有改进作用。
可以增强记忆,提高学习能力。动物实验的急性毒理试验表明,小鼠灌胃剂量大于10g/kg,未见死亡。静脉给药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9.2g/kg。亚急性和慢性毒理实验均未发现对大鼠、狗的生长发育有任何不良影响。对血液、心、肝、肾、脑等重要内脏器官和功能均无影响。
药代动力学[2]
口服本品后很快从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并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和脑脊液,大脑皮层和嗅球的浓度较脑干中浓度更高。易通过胎盘屏障。口服后,30~45分钟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30%,半衰期T1/2为5~6小时。体分布容量为0.6L/kg。吡拉西坦口服后不能由肝脏分解,以原形形式从尿和粪便中排泄。肾脏清除速度为86ml/分钟。大便排出量约为1%~2%。
临床应用和适应症[2]
适用于急、慢性脑血管病、脑外伤、各种中毒性脑病等多种原因所致的记忆减退及轻、中度脑功能障碍。也可用于儿童智能发育迟缓。
不良反应[2]
消化道不良反应常见有恶心、腹部不适、纳差、腹胀、腹痛等,症状的轻重与服药剂量直接相关。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兴奋、易激动、头晕、头痛和失眠等,但症状轻微,且与服用剂量大小无关。停药后以上症状消失。偶见轻度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轻度转氨酶升高,但与药物剂量无关。
药物相互作用[2]
本品与华法林联合应用时,可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可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同时应用吡拉西坦时应特别注意凝血时间,防止出血危险,并调整抗凝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用法。
注意事项[2]
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并应适当减少剂量。
主要参考资料
[1] CN201210252587.6 一种吡拉西坦合成新方法
[2] 吡拉西坦片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