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黄曲霉毒素 B1 新闻专题 食品安全风险解析和消费提示——黄曲霉毒素B1

食品安全风险解析和消费提示——黄曲霉毒素B1

发布日期:2020/12/21 14:48:24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最早被发现于1960年,是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以上,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B2a、G2a、BM2a和GM2a等,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危害。黄曲霉毒素的热稳定性非常好,常规烹调和加热法不易分解。

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

B1对包括人和若干动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

在天然食物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危害性也最强,国家质检总局规定黄曲霉毒素B1是大部分食品的必检项目之一。

黄曲霉素污染

世界范围内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相当广泛,包括谷物、坚果和籽类以及牛乳等,尤以玉米、花生被污染的程度最严重。在大豆、稻谷、通心粉、调味品、牛奶等原料,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在田间未收获前被黄曲霉等产毒菌浸染,在适宜的气温和湿度等条件下繁殖并产毒,或未经充分干燥,在储藏期间产生大量毒素。食用油存在容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问题,但通过原料筛选、碱炼、吸附等控制手段可以使成品油中黄曲霉毒素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曾多有报到,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一般为一过性发烧、呕吐、厌食、黄疸、腹水、下肢浮肿等肝中毒症状,严重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死亡。根据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标准规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如果在安全限量范围之内,并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风险。

毒素特性


 

黄曲霉毒素能溶于多种极性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乙醇、丙醇、乙二甲基酰胺,难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乙醚和己烷。黄曲霉毒素对光、热、酸较稳定,只有加热到280—300℃才裂解,高压灭菌2小时,毒力降低25%—33%,4小时降低50%。

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花生、玉米、稻谷、小麦、花生油等粮油食品,且以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受污染最为严重。黄曲霉毒素耐热,280℃才可裂解,故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下难以破坏。

毒素代谢

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它在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M2、黄曲霉毒素P1、黄曲霉毒素Q1、黄曲霉毒素B2α、黄曲霉毒素醇等物质。黄曲霉毒素B1通过羟基化作用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AFM1)。

黄曲霉毒素M1(致癌)是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产物,不同动物以牛奶中的AFM1代谢物含量最高。

毒素特征


 

黄曲霉毒素B1的极性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慢性毒性可诱发癌变,致癌能力为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比二甲基偶氨苯高900倍,人的原发性肝癌也很可能与黄曲霉毒素有关。

人类

(1)人类肝癌和食道癌(黄曲霉毒素),

(2)疫病易感性增加。

家禽

(1)采食量,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

(2)不孕,流产;

(3)肺水肿,

(4)疫病易感性增加。

(1)采食量,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

(2)不孕流产,

(3)肺水肿,

(4)疫病易感性增加。

奶牛

(1)采食量,产奶量,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

(2)繁殖性能紊乱,胚胎死亡和流产;

(3)神经系统紊乱,痉挛和缺乏协调性;

(4)疫病易感性增加。

预防

 1、工业饲料要控制好原料,把好饲料关。进厂前要检测B1和水份。饲料原料含水量不超过13%的原则进行控制,对含水量超过标准的应及时干燥后贮存,或者使用防霉剂。饲料的仓库,除了应保持通风、阴凉、干燥外,地面要有木板架撑隔。环境温度高于10℃时,堆放高度不应超过4米。

2、不能使用发霉饲料。一些养殖户喜欢使用沼渣直接作饲料,而且堆放时间长,容易发霉。饲喂奶牛的特别应当慎重。如果要用,应当当天用完。青贮饲料,特别是玉米青贮饲料开窖后容易产生“二次发酵”产生霉菌毒素,应当特别关注。

3、吸附法吸附霉菌毒素:某些矿物质如活性炭、蒙脱石、硼润土、沸石等都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且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不易被动物吸收,添加到饲料中可减少畜禽对黄曲霉毒素的摄入。

分享 免责申明

黄曲霉毒素 B1生产厂家及价格列表

黄曲霉毒素

¥询价

湖北摩科化学有限公司

2024/04/25

1162-65-8Aflatoxin B1

¥询价

上海一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