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河豚毒素 新闻专题 河豚毒素的作用机制与中毒预防

河豚毒素的作用机制与中毒预防

发布日期:2023/12/28 8:46:33

河豚毒素主要存在于河豚鱼类体内,人们原先认为河豚毒素是河豚鱼本身的代谢产物或基因产物,但逐渐发现许多其他海生、河生动物如某些蟾蜍、蝾螈、蓝环章鱼等也带有此种毒素。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河豚毒素是由细菌产生,经食物链作用传递到动物体内的。

河豚毒素

性质

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是一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可分为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卵巢毒素和河豚肝脏毒素。河豚毒素为无色针状结晶,微溶于水;耐高温,100℃加热4小时才可破坏毒素;对盐类很稳定,用30%盐腌1个月仍无法去除。河豚卵巢毒素毒性最强,0.5mg即可致人死亡。

作用机制

河豚毒素除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引起局部刺激症状外,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后,能迅速使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发生麻痹,首先是感觉神经麻痹,继而运动神经麻痹,最后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

这种毒素在生化学上说明人体内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钠离子通道:感TTX钠离子通道(TTX-s Na+ channel)和抗TTX钠离子通道(TTX-r Na+ channel)。 河鲀毒素和感TTX钠离子通道的亲合力是5-15 纳摩尔,而河鲀毒素和抗TTX钠离子通道的亲合力极低。含有抗TTX钠离子通道的神经元主要位于心脏组织,而其余的神经元通常为感TTX钠离子通道。由于感TTX钠离子通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普遍分布,在细胞培养技术中河鲀毒素主要用于静止信息传递。

中毒原因

河豚鱼一年四季均可导致中毒,因每年2~5月为河豚鱼卵巢发育期,毒性较强,因此春夏季是河豚中毒事件的高发期。河豚鱼的毒性是由其体内的河豚毒素引起的,有研究资料显示0.5毫克就能致死,中毒过程急速而剧烈,尚无特效解毒药。鲜河豚、冷冻河豚和河豚干都能引起中毒。河豚毒素耐酸、耐高温,一般烹调手段包括盐腌、日晒等都难以破坏毒素;经过专业处理的河豚也并非没有毒性,过量食用依然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中毒症状

河豚毒素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0分钟至3小时,患者期初感觉手指、口唇和舌部有刺痛感,随后可能出现眩晕或麻痹,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继而可能会呼吸急促,并可能出现低血压、抽搐和心律不齐,重者可致死亡。

中毒预防

根据《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农办渔﹝2016﹞53号)文件,有条件的可养殖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而且养殖河鲀应当经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后才可销售,加工企业的河鲀应来源于经农业部备案的河鲀鱼源基地,同时文件中明确提出禁止经营养殖河鲀活鱼和未经加工的河鲀整鱼,禁止加工经营所有品种的野生河鲀。

建议不购买、不自行捕捞、不加工制作和食用野生河豚鱼,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企业加工的河豚整鱼。如果进食河豚鱼后出现呕吐、腹泻、麻痹等不适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进食史,以便对症治疗。

分享 免责申明

河豚毒素生产厂家及价格列表

河豚毒素

¥1000

武汉欣欣佳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4/10/16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4368-28-9

¥询价

上海博璞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