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患子提取物 用途与合成方法
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为无患子科无患子属落叶小乔木,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国、日本、中国台湾及淮河以南地区,具有十分广泛的利用价值,又被称为油患子(四川)、肥珠子(江西、湖南、广东)、肥皂果(云南河口)、苦患树(海南),目浪(台湾)、鬼见愁等。无患子的果实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果皮中含有的皂苷及苷元均具有很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是优良的天然洗涤剂,可以用来洗涤丝绸等精致的面料以及珠宝首饰等;在工业上,还可以用来制造牙膏、洗发水、肥皂、杀菌及杀虫剂等;此外,还可以止咳、化痰、治疗退烧等;同时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微生物、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抗疼痛和抗炎等。无患子种仁含油率高,是一种新型的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此外,该树种树型美观、根系发达,可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硫及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在绿化、水土保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无患子提取物有着多功能综合利用较高的价值,其研究利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
无患子提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无患子皂苷,总含量约5.33%。李锐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对无患子总皂苷中各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为主要包括:三萜皂苷和倍半萜皂苷,其中以三萜皂苷为主,含有五环三萜皂苷类齐墩果酸型、四环三萜皂苷类大戟烷型和达玛烷型。
1,抗肿瘤作用:日本学者长尾常敦研究发现,无患子提取物的甲醇溶液对B16F10( 小鼠黑素瘤) 、HeLa、MK-1( 人胃癌) 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活性部分集中在单皂苷组分中,双皂苷组分完全无活性。HUANG等的研究也表明无患子单皂苷对人类某些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性。2,降压作用:王维胜等研究发现,无患子皂苷对肾性高血压大鼠有降压效果,并能降低血管紧张肽Ⅱ、内皮素,升高一氧化氮。龙子江等研究也表明无患子皂苷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有降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肽系统、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有关。
3,抗菌作用:英国学者TAMURA 等研究了无患子果皮中皂苷的抗皮肤真菌活性及其构效关系,发现70%和85%甲醇洗脱液混合后的皂苷混合物( 包括单链和双链苷,SP-mix) 具有显著抗皮肤真菌作用,其中以单链苷抑制作用较强。另外,SP-mix 对酵母菌抑制作用较强,在真菌中除微小毛真菌外,对一般真菌无效; SP-mix 对革兰阳性菌有中度抑制作用,对革兰阴性菌无效。傅勇等用白念珠菌实验证明了无患子提取物70%乙醇洗脱液中也富集了抑菌活性部位。
4,抗炎作用:抗溃疡MEYER 等实验证明了口服无患子提取物有抗炎和抗溃疡的作用。IBRAHIM 等也报道了无患子乙醇提取物在体内外均对幽门螺杆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且不会产生抗药性。
5,其他药理作用:无患子皂苷还具有保肝、保护心肌缺血、防血栓、杀精等作用。因此,在开发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皮肤病、溃疡病等方面,无患子提取物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
1、洗净无患子:将购买来的无患子果实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如果使用无患子干品,要先将干品用清水浸泡半小时以上,再沥干水分。
2、均质处理:将洗净的无患子果实或浸泡后的无患子干品放入果汁机中搅拌均匀。
3、提取无患子液:将均质处理后的无患子果浆加入药用酒精中,比例为1:5,浸泡1-2周,摇晃容器促进提取。
4、过滤固体物:待无患子浸泡酒精1-2周后,用滤纸或纱布过滤掉固体果渣和杂质。
5、过滤液体:将过滤后的液体再次过滤,以保持纯净度,即可得到无患子提取物。
无患子是一种新型的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综合资源,其应用价值十分广阔。但由于我国对无患子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尚属于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目前无患子的发展存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亟待解决。(1)加快无患子的优株选育及无性快繁技术研究随着无患子提取物综合开发利用价值的提高,无患子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目前大部分无患子都是靠种子播种培育的实生苗直接种植而成的,其结果性能差、个体间差异大、性状不稳定,从而造成产量低、果实品质差、生产效益低,制约了无患子产业的发展。因此,缺乏优质丰产的果用型无患子良种、配套的苗木无性快繁技术及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已成为无患子提取物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及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加快无患子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鉴定,果用型无患子良种的选育和无性快繁技术的研究推广,是无患子提取物产业快速且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技术保障。
(2)加强无患子皂苷分子生物学研究国内外对无患子皂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生物学、皂苷结构、成分提取工艺的改善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和功能方面(药理作用)的研究。尽管科学界对皂苷合成过程中基本框架和相关酶类已有共识,但是对皂苷合成的具体相关基因的研究还鲜见报道。今后要从克隆分离无患子皂苷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出发来进一步研究无患子提取物主要成分———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可能的分子调控机制。许多研究报道指出皂苷可以抗真菌、抗微生物、化感作用等,然而其背后的抗性及毒性分子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