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G的诱导原理
发布日期:2019/11/2 13:16:13
IPTG的诱导原理
【IPTG对外源蛋白诱导表达的原理】
原核生物绝大多数的基因按功能相关性成簇地排列,且密集于染色体上,共同形成一个转录单位——操纵子(元),也称基因表达的协同单位(a coordinated unit of gene expression)。E.coli的乳糖操纵子(元)含Z、Y及A三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通透酶(permease)和乙酰基转移酶(transacetylase);此外还有调控基因:操纵序列O(operator)、启动序列P(promoter);而I(编码Lac阻遏物,Lac repressor)不属于乳糖操纵子。
图1为IPTG诱导表达原理图
Lac阻遏物是一种具有4个相同亚基的四级结构蛋白,都有一个与诱导剂结合的位点。在没有乳糖存在时,lac操纵子(元)处于阻遏状态,Lac阻遏物能与操纵基因O结合,阻碍RNA聚合酶与P序列结合,抑制转录起动。而当有诱导剂与阻遏蛋白结合后,其蛋白构象就发生变化,导致阻遏物从操纵基因O上解离下来,RNA聚合酶不再受阻碍,发生转录。
在这个操纵子(元)体系中,真正的诱导剂并非乳糖本身。乳糖进入细胞,经β-半乳糖苷酶催化,转变为半乳糖——即生理上的诱导剂。而在实验中,通常选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作为诱导剂,IPTG是一种作用极强的诱导剂,不被细菌代谢而十分稳定,因此被实验室广泛应用。
【IPTG对外源蛋白诱导表达的实验步骤】
1.实验方法
材料:
(1)诱导表达材料:LB(Luria—Bertani)培养基:酵母膏(Yeast extract)5g、蛋白胨(Peptone) 10g、NaCl 10g、琼脂(Agar) 1-2%、蒸馏水(Distilled water) 1000ml pH 7.0、
IPTG 贮备液:2g IPTG溶于10mL蒸馏水中,0.22μm滤膜过滤除菌,分装成1mL/份,-20 ℃保存;
凝胶电泳加样缓冲液:50mmol/L Tris-CI( pH 6.8)、50mmol/LDTT、2% SDS(电泳级)、0.1% 溴酚蓝、10% 甘油
(2)大肠杆菌包涵体的分离与蛋白纯化材料:
1)酶溶法
裂解缓冲液:50 mmol/L Tris-CI(pH 8.0)、1 mmol/L EDTA、100 mmol/L NaCI;50 mmol/L 苯甲基磺酰氟(PMSF);10 mg/mL溶菌酶;脱氧胆酸;1 mg/mL DNaseI.
2)超声破碎法
TE 缓冲液.
2×SDS-PAGE 凝胶电泳加样缓冲液:100 mmol/L Tris-HCI (pH 8.0)、100 mmol/L DTT、4 %SDS、0.2 % 溴酚蓝、20 % 甘油。
2.实验方案
(1)外源基因的诱导表达:
1) 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消化载体DNA和目的基因;
2) 按连接步骤连接目的基因和载体,并转化到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中;
3) 分别挑取单菌落接种于5mL LB ( 0.1g·L-1 氨苄青霉素)中,37℃培养过夜;
4) 以2%体积比转接于2ml LB( 0.1 g·L-1 氨苄青霉素)中,37℃继续培养2.5 hr,至细菌对数生长期,加0.1mmol/L IPTG 2μl诱导3-4hr,同时设立不加IPTG诱导作为对照;
5) 取上述菌液1mL,12000rpm离心10min,收菌沉淀;
6) 重悬于冰的100μl PBS中,加入PMSF至终浓度为10 mmol/L。震荡器震荡混匀,加入2×加样缓冲液,煮沸10min变性,12,000rpm离心10min;
7) 分别取诱导前和诱导后的样品10 μl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
(2)大肠杆菌包涵体的分离与蛋白质纯化:
细菌的裂解
常用方法有:① 高温珠磨法;② 高压匀浆;③ 超声破碎法;④ 酶溶法;⑤ 化学渗透等.前三种方法属机械破碎法,并且方法① 、② 已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后三种方法在实验室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下面介绍酶溶法和超声破碎法的实验步骤.
酶溶法.常用的溶解酶有溶菌酶;β-1,3 -葡聚糖酶;β-1,6 -葡聚糖酶;蛋白酶;壳多糖酶;糖昔酶等.溶菌酶主要对细菌类有作用,而其他几种酶对酵母作用显著.主要步骤为:
4 ℃ ,5000rpm 离心,15 min ,收集诱导表达的细菌培养液(100 mL ).弃上清,约每克湿菌加3 mL 裂解缓冲液,悬浮沉淀.
【IPTG诱导大肠杆菌表达目标蛋白的作用原理】
用乳糖操纵子作为启动子进行蛋白质表达的时候,需要诱导物进行诱导(相当于点火),但乳糖可以被细胞利用掉,所以利用IPTG(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在结构上与乳糖的相似性也可以将基因表达启动,但它不能被细胞利用掉,从而实现持续的表达.
【主要参考资料】
[1]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research/121770.html.
[2]http://www.doc88.com/p-0468747498683.html.
[3]http://www.bio1000.com/experiment/protein/378113.html.
[4]http://wenda.so.com/q/1378486341071301.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异丙基-beta-D-硫代半乳糖吡喃糖苷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