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硫酸羟基氯喹
发布日期:2023/2/9 15:08:51
硫酸羟基氯喹是一种氨基喹啉类药物。从抗疟药到免疫抑制剂的完美演变。
1894年,英国伦敦一位名为Payne的内科医生首次报道用奎宁治疗盘状红斑狼疮(DLE),并取得显著疗效,这是次科学家想到用抗疟药来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随后由于医学的发展,科学家开始致力于研究化学合成的抗疟药,米帕林、氯喹相继问世。但研究又进一步发现这些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伴随着明显的毒副作用。于是1944年科学家们在氯喹的基础上研究出一种新型抗疟药--羟氯喹,它跟氯喹的区别在于氩喹中加了一个羟基,治疗作用相近但毒副作用较其他抗疟药显著减少,至此羟氯喹被作为免疫抑制剂广泛用于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所以羟基氯喹是一个已有70多年历史的老药,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本用药。
羟基氯喹的作用
1、免疫调节作用:
(1)升高溶酶体内pH值,阻止形成稳定的a-B-肽复合体,显著降低肽与MHC的亲和力。
(2)稳定a-β-li复合体,阻止自身肽取代li链,并阻止其降解。
(3)pH值升高,影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活性,影响抗原消化成抗原肽。
(4)酸性囊泡中pH升高,影响细胞表面的a-B-肽复合体的再循环。
2、防光作用:增加黑色素形成。减轻皮疹及日光保护作用;改善红斑狼疮皮肤损害。
3、抗炎作用:①抑制IL-1、IL-6,增进淋巴细胞凋亡;②抑制磷脂酶A2,减少白三烯等炎性介质。
4、抗血栓作用:HCO在体外有抗凝作用,并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产生对二磷酸腺苷诱导凝集的解聚作用,减少或阻断血浆粘滞度的增加;能减少有心磷脂抗体患者形成血栓的危险,能通过减少所形成血栓的大小而减少致命性的肺栓塞。
5、抑制滑膜增生。
6、退热作用。
7、抗高脂血症(降低血清胆汁酸和胆固醇)和减少类固醇激素的作用。
使用适应症
1.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成人斯蒂尔病、银屑病关节炎、白塞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结节性脂膜炎、皮肌炎强直性脊柱炎、抗磷脂综合征。
2.物理性皮肤病:慢性光化性皮炎、多发性日光疹。
3.HIV、慢性溃疡性口腔炎、扁平苔藓等。
禁忌症
存在因4-氨基喹啉成分导致的视网膜或视野改变的患者禁用。
眼底黄斑病变患者禁用。
已知对4-氨基喹啉类化合物过敏的患者禁用。
6岁以下儿童禁用(200mg片剂不适用于体重小于35kg的儿童)。
不良反应
肠胃道: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部痉挛。
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支气管痉挛等。
心血管系统:心肌病~罕见报道,仅发生于大剂量应用羟氯喹的患者。
中枢神经系统:较罕见,包括易怒、神经质、情绪改变、噩梦、精神病、、头痛、头昏、眩晕、耳鸣、眼球震颤、惊厥、共济失调等。
神经肌肉:骨骼肌瘫痪、肌病或神经肌病。
眼部影响:长期每日服用硫酸羟基氯喹可能会造成视网膜色素上皮与神经视网膜变性,但引发的概率很低,根据国外近30年的临床实践结论,发生率只有0.3%-0.4%,所以可以放心使用。羟氯喹极少有视网膜毒性,一般短时间服用不会造成视网膜损害,如果出现视网膜损伤,主要可能是用药剂量超过6.5mg/kg/D,或每日用量超过400mg,并且长期用药达数年以上。
皮肤:头发变白、脱发、瘙痒症、皮肤粘膜色素变化、光过敏和皮损。
血液系统:多种血液系统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在G-6-PD缺陷的患者出现溶血)。
硫酸羟基氯喹的种类和用法
1、纷乐:0.1g/片,14片/盒。
2、赛能:0.2g/片,10片/盒。
羟氯喹的初始剂量应使用400mg,治疗阶段,200mg/次,每日2次;维持阶段,100mg/次,每日2次。怀孕前或移植前至少半个月到2个月开始服,月经期不停,整个孕期用。无血栓的APS者分娩后至少用1个月,有血栓的APS、狼疮、干燥综合征和类风湿者,分娩后不停,不影响胎儿健康和哺乳。男性备孕期也可用。需要口服3-6个月,达到稳定血药浓度。每次服药应同时进食或饮用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