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莫三嗪的药理作用机制
发布日期:2019/11/5 14:38:13
癫痫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于脑内神经元过度同步异常放电所致,其特点是发作性、暂时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包括传统抗癫痫药物和新型抗癫痫药物。拉莫三嗪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新型广谱抗癫痫药物,属于苯三嗪衍生物。1978年英国人发现并人工合成了LTG,1992年美国批准此药用于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2005年在我国上市;适用于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的部分性发作、全身强直-阵挛的单药治疗以及2 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添加治疗,也可用于治疗合并Lennox-Gastant综合征的癫痫发作。
药理作用机制
①抑制电压依赖性Ⅱa型Na+通道,稳定细胞膜,抑制神经元细胞异常放电;
②稳定突触前膜,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尤其是谷氨酸的释放;
③抑制电压门控性钙通道。
有文献报道,拉莫三嗪在不影响正常神经元电生理过程的同时,可选择性地抑制癫痫灶内神经元去极化和高频率的放电,稳定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抑制谷氨酸盐,从而发挥抗癫痫的作用。在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中,拉莫三嗪能抑制谷氨酸病理性释放,也抑制谷氨酸诱发的动作电位的爆发;拉莫三嗪与其他抗癫痫药物之间无药动学相互作用,不影响卡马西平、丙戊酸、奥卡西平、苯巴比妥、加巴喷丁和苯妥英的血药浓度等。在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拉莫三嗪可以明显抑制癫痫鼠的痫样放电,潜伏期明显延长,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放电频率明显降低,且波幅降低,部分大鼠不能记录到癫痫样电活动,说明拉莫三嗪具有较好的抗癫痫发作的作用。
药代动力学
拉莫三嗪口服后吸收好,不受进食影响,在肠道内迅速完全被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较长,并且没有明显的首过代谢,药动学呈线性,对肝药酶的诱导作用及自身诱导作用较小,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无不良影响,且有提高认知功能的作用。LTG与其他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少,有良好药代动力学特征,蛋白结合率不高,很少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和消除。
适应症
适用于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的单药治疗:
①简单部分性发作;
②复杂部分性发作;
③继发性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
④原发性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
目前暂不推荐对十二岁以下儿童采用单药治疗,可用于两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的添加疗法;也可用于治疗合并有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癫痫发作。
用法用量
12岁以上患者本药单药治疗的初始剂量是25 mg,每日一次,连服2周;随后用50 mg,每日1次,连服两周;此后,每隔1-2周增加剂量,增加量为50-100 mg,直至达到疗效,通常达到疗效的维持剂量为100-200 mg/日,每日一次或分两次给药;但有些病人每日需服用500 mg才能达到所期望的疗效;为降低发生皮疹的危险,初始剂量和随后的剂量递增都不要超过上述要求。 2-12岁儿童因为对儿童进行的相应的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尚不充分,故无法推荐对于12岁以下儿童进行单药治疗的剂量。
常见的不良反应
①皮肤和皮下组织病变:皮疹、剥脱性皮炎等。
②精神系统紊乱:攻击行为、易激惹、记忆力减退等。
③神经系统紊乱:头痛、嗜睡、失眠、头晕、震颤、共济失调等。
④眼部异常:复视、视力模糊等。
⑤胃肠道紊乱:恶心、呕吐、腹泻等。
⑥肝胆异常:肝功能检查指标升高、肝功能异常、肝功能衰竭等。
⑦一般性紊乱:体温升高、疲劳等。
注意事项
①皮疹:出现皮疹的所有病人(成人和儿童)都应立即停用拉莫三嗪,除非可确诊皮疹与服用此药无关。
②肾功能衰竭:在晚期肾衰病人的单剂量研究中,血浆中拉莫三嗪的浓度没有明显改变,但是,葡萄糖醛酸代谢物可能会蓄积;因此,肾衰病人应慎用。
③肝功能衰竭:严重肝功能受损病人(Child-Pugh C级),初始和维持剂量应减少75%。严重肝功能受损病人应谨慎用药。
④癫痫:当与其他抗癫痫药合用时,突然停用本品可引起癫痫发作的反弹;除非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例如皮疹)要求突然停药,否则本品的剂量应该在两周内逐渐减少至停药。
⑤对驾驶和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在拉莫三嗪的临床试验中,神经病学上的不良事件如头晕和复视曾有报道;因此,患者在驾驶和操作机器之前应该了解本品可能对他们的影响。
⑥二氢叶酸还原酶:本品是弱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剂,因而长期治疗时就有可能干扰叶酸的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