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易出现在哪些食物中?其毒素为何这么强?
发布日期:2024/9/25 9:32:12
米酵菌酸在国内相当罕见,为唐菖蒲伯克氏菌或称椰毒伯克氏菌,是一种较罕见的粒线体毒素,主要由玉米或椰子类食物发酵而产生,存在于土壤与各种植物中。温度介于22到30°C时,是最利于毒素生长的环境。印尼、中国及莫三比克都曾发生过这类食物中毒案例。
三大特点
1、毒性强
米酵菌酸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开始出现中毒症状,少数为1至2天。可以造成肝、脑、肾等实质脏器的损伤。
2、病死率高
目前米酵菌酸中毒尚无明确的特效解毒药,一般通过催吐、补液治疗、血液净化治疗等对症治疗和脏器支持治疗为主。
米酵菌酸中毒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极高,可达40%~100%。
3、耐高温
米酵菌酸对热稳定,可耐120 ℃高温,一般的加热烹调方法不能完全破坏其毒性,是其容易造成中毒的原因,脂溶性毒素特征也导致其在体内不容易清除排出。
所以发现变质食品应立即舍弃,不要抱有侥幸心理继续食用。
米酵菌酸的生长条件
温度:22-33°C
酸碱值:6.5-8.0
氯化钠:<1.5–2%
脂质型态: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椰子脂肪浓度 20-50%
米酵菌酸毒素为何这么强?
台湾大学毒理研究所教授姜至刚说,人体内的粒腺体有如细胞的发电厂,提供细胞运作的适当能量,米酵菌酸产生的毒素,会抑制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身体所有细胞瞬间失去能量。
姜至刚说,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产生的米酵菌酸毒素,会让身体耗氧量大的器官最快受到损伤,当身体所有细胞无法运作的情况之下,会出现如肝脏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甚至脑部、心脏肌肉全都因此瘫痪。
因此,即使米酵菌酸浓度极低,吃进身体后,前期发作时会出现身体无力、头晕、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肠胃道无法正常运作,进而使得肠胃道黏膜受损,造成血便、血压急速下降,所以有病患在送到医院前就已呈现心肺功能停止(OHCA)状态
根据文献报导,米酵菌酸半衰期长达102小时,每4天后,体内的量才会少一半,因此很快在数小时到数天内导致患者死亡,死亡率从30%到100%,可知其毒性相当高。
米酵菌酸易出现在6大食物
当淀粉等食物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在水中,没有获得适当保存时,就容易产生米酵菌酸菌,特别是以下6类食材最常出现:
发酵玉米面粉
变质的淀粉
黑/白木耳
糯米汤圆
马铃薯粉制品
甘薯粉制品
米酵菌酸中毒10大症状
中毒后米酵菌酸会攻击肝脏、肾脏与大脑等器官,由于这类毒物在台湾较少见,且初期症状和一般食物中毒、消化不良类似,容易让人掉以轻心,如果吃完东西后2个小时内出现以下症状,要特别注意:
胃部不适
恶心、呕吐
腹胀、腹痛
全身无力
头晕
嗜睡
器官充血 水肿
急性肝肾功能损伤
少尿 血尿
死亡(致死率从30%至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