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果提取物为葫芦科植物罗汉果Momordica grosvenori Swingle的果实提取物,含有丰富氨基酸、果糖、维生素和矿物质。作为一种通用的天然甜味剂,罗汉果提取物是合成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等、高热甜味剂如蔗糖等的理想代替品。在烘烤食品、营养食品及低热食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可用于制作具有清热润肺作用的保健果汁或饮料。
化学成分 来源植物 提取工艺 药理作用 应用
化学成分
1.罗汉果皂苷A1:罗汉果醇-3-o-[β-D-葡萄吡喃糖基(1-6) -β-D-葡萄吡喃糖苷]-24-o-[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苷] 分子式为C54H92O24 相对分子质量为1124。
图1为罗汉果皂苷A1结构式
2.罗汉果皂苷A2:罗汉果醇-3-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24-o-{[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6)] -β-D-葡萄吡喃糖苷} 分子式为C60H102O29 相对分子质量为1286。
图2为罗汉果皂苷A2结构式
3.罗汉果皂苷A3:罗汉果醇-3-o-[β-D-葡萄吡喃糖基 (1-6)-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苷] -24-o- { [β-D-葡萄吡喃糖基 (1-2)] - [β-D-葡萄吡喃糖基(1-6)] -β-D-葡萄吡喃糖苷} 分子式为C66H112O34 相对分子质量为1448。
图3为罗汉果皂苷A3结构式
来源植物
罗汉果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葫芦科植物,素有良药佳果之称。果实中含罗汉果甜苷,较蔗糖甜300倍;另含果糖、氨基酸、黄酮等。
主要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罗汉果Momordica grosvenori Swingle的果实。主产于广西永福、临桂。秋季果实由嫩绿变深绿色时采收,晾数天后,低温干燥。
图4为罗汉果及提取物
提取工艺
1.工艺流程
罗汉果提取物的工艺流程为原药材→前处理→提取→浓缩→微滤→超滤→纳滤→喷雾→干燥→灭菌→包装。
2.提取工艺发展
传统的罗汉果提取主要采用水煮或者是乙醇溶液浸泡的方式,在实践工作中会造成有效成分的遗失,浪费自然资源,同时效果较差等各种问题。现代技术的应用为创新罗汉果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奠定了基础。能够充分的保证罗汉果药用价值成分与营养。微波辅助提取技术的应用是罗汉果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表现,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时间的投入使用,提升有效成分提取率。探索罗汉果有效成分提取新工艺需要对罗汉果中的因子进行优化处理,在微波技术的影响下提升提取工艺。这是充分利用罗汉果资源,使罗汉果发挥药用价值的关键措施。
3.最新提取工艺
采用闪式提取技术能够充分的保证罗汉果有效成分的纯度,其中甜苷的纯度最高,说明采取闪式提取技术对罗汉果中甜苷的获取效果最为明显。罗汉果甜甙的提取率随提取溶剂体积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闪式提取工艺的应用能够提升罗汉果中动态分子的运行速度,使罗汉果中有效成分能够达到内外平衡发展,这种工艺技术保证提取工作效率的提升,能够利用较短时间完成工作要求,能在大规模生产中广泛应用。
药理作用
1.增强免疫作用:本品能显著提高外周血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提示可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2.抗氧化作用:罗汉果水提取物及罗汉果甜甙均具有强抗氧化作用,能显著提高高脂模型小鼠的血清GSH-Px和SOD的活性,明显降低血清MDA的含量,有效清除体内活性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伤。
3.止咳作用:罗汉果水提取物能明显减少枸橼酸或辣椒素引起的豚鼠咳嗽次数和延长咳嗽潜伏期;抑制机械刺激所致豚鼠咳嗽次数。
4.其他作用:罗汉果提取物对乙酰胆碱或氧化钡引起的肠管强直性收缩均有明显拮抗作用,能使肠管松弛而解痉,同时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肠管松弛也有拮抗作用,并具有抗菌作用和轻度降压、降糖作用,多用于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等。
应用
1.用于肺热或肺燥咳嗽,咯痰不利,咽干舌燥。可单味煎服或配黄芩、浙贝母、栝楼煎服。本品也可用于百日咳,与柿饼同用。
2.用于咽痛失音,口渴舌干,煎汤频频饮服;泡水代茶饮。
3.用于肠燥便秘,瘰疬痰核。若治便秘,轻者则泡水代茶饮,重者配火麻仁、郁李仁等同煎服;治瘰疬,配浙贝母、夏枯草、山慈菇等同用。
4.现代医药学研究发现,罗汉果含有丰富的罗汉果甜苷,甜度是蔗糖甜度的300倍,具有降血糖作用,可以用来辅助治疗糖尿病;含丰富的维生素C,有抗衰老、抗癌及益肤美容作用;有降血脂及减肥作用,可辅助治疗高脂血症,改善肥胖者的形象。
5.1996年,中国政府批准罗汉果甜甙作为甜味剂使用。
2002年,美国FDA批准罗汉果果汁作为一种常规添加剂,用于食品和饮料中。
2007年,CANTOX组织的专家组认为,参照美国FDA有关食品安全法规规定,莱茵公司的罗汉果果汁及罗汉果果汁粉符合GRAS要求。
【参考资料】
1. 陈仁寿 主编.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吴世敏,印德麟 主编.简明精细化工大辞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第463页.
3. http://baike.baidu.com/view/1757474.htm
4. http://www.chemicalbook.com/ProductChemicalPropertiesCB31040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