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C-1/猴肾细胞系BSC-1的应用研究
发布日期:2020/3/5 9:43:48
背景及概述[1]
BSC-1/猴肾细胞系BSC-1是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的培养细胞。从培养代数来讲,BSC-1/猴肾细胞系BSC-1可培养到40-50代,BSC-1细胞猴肾细胞系是用于科研的稳定细胞系,保存条件为4℃保存一年,-20℃长期保存。液氮储存。
应用研究[1-2]
有实验从非洲绿猴肾细胞株分离高度重复顺序AGMr(HindⅢ)-1基因,以pUC18质粒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UC18/AGMr(HindⅢ)-1,转化E.coliJM83。酶切分析、SouthernBlot分析和序列分析均证明克隆成功,但所用的第165代Vero细胞株与另一非洲绿BSC-1/猴肾细胞系BSC-1的序列相比较,172个碱基中有6个位点突变。用该重组质粒作探针,对Vero细胞培养的狂犬疫苗作SouthernBlot分析表明,未经纯化的半成品中残余细胞DNA长度约400~5000bp。斑点杂交分析表明,杂交特异性良好,残余细胞DNA最小检出量约4pg。提示AGMr(HindⅢ)-1高度重复顺序可特异地应用于Vero细胞残余DNA检测。
此外,有实验研究了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及其诱导草酸钙晶体成核的作用,在非洲绿BSC-1/猴肾细胞系BSC-1的细胞单层上先加入含有钙离子(50mmol/L)的缓冲溶液,然后慢慢加入从草酸二乙酯水解生成的草酸,2h后,可见晶体在细胞表面成核和生长;X射线显微分析表明,这些晶体为二水草酸钙(COD);6h后,典型的双棱锥COD晶体清晰可见;12h后,出现大量的COD晶体,且95%的晶体定向生长,有着相同的形貌。相比之下,在没有细胞的塑料孔板上,不但COD成核时间至少需要6h,显著长于有细胞存在的2h,而且晶体随机无规则生长。这说明,细胞的存在促进并调控了COD的成核和定向生长。
主要参考资料
[1] 非洲绿猴肾细胞株AGMr(HindⅢ)-1高度重复顺序的克隆及初步应用
[2]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及其诱导草酸钙晶体成核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BSC-1/猴肾细胞系BSC-1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