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光敏剂药物维替泊芬
发布日期:2024/9/20 9:19:13
化学结构
维替泊芬的化学名为13-甲基反式-(±)-18-乙烯基-4,4a-二氢-3,4-双(甲氧基羰基)-4a,8,14,19四甲基-23H,25H-苯并卟啉-9,13-二丙酯。CAS号:129497-78-5,分子式:C82H84N8O16,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18.8,小于第一代光敏感剂卟吩姆钠(porfimer sodium)。为暗绿色至黑色固体。
作用机制
维替泊芬亦称苯基卟啉衍生单酸(BPD-MA),它是由具有相同活性的异构体BPD-MAc和BPDMad按1:1等量混合组成,属于第二代卟啉类光敏剂。在细胞株中进行的体外研究发现亲脂性的维替泊芬通过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介导而被细胞摄取。静脉注射后,循环中的维替泊芬与LDL结合,选择性的聚集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包括新生血管内皮组织。通过非热能激光将其活化,活化后的维替泊芬从基态转化为激发三重态,在其三重态上,维替泊芬或者通过形成氧自由基而直接启动光化学反应,或者通过传递能量给基态氧和高反应单线态氧间接发动光化学反应。两种光化学反应同时发生,局限性破坏血管内皮组织,使内皮组织释放凝血因子,在白三烯和环氧合酶的作用下,导致血小板聚集,新生血管闭塞,终止血管的渗漏,治疗AMD。
药动学
维替泊芬静脉注射后,90%与脂蛋白结合,10%与白蛋白结合,经肝脏代谢,部分在血浆中由脂酶代谢,主要代谢产物是活性较低的二酸形式。经胆汁排泄,消除半衰期为5~6h。维替泊芬在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25岁)和CNV患者(平均年龄为75岁)中表现出相似的药动学特性。以6mg・m-2体表面积(BSA)的维替泊芬在10min输注结束后,测量了如下参数:Cmax为1.1~1.3ug・mL-1,AUC0-t为1.5~1.7ug・h・mL-1,t1/25~6h,CL90~110mL・h-1・kg-1。
维替泊芬大部分由胆汁排泄,在尿中排泄的代谢物不到0.01%,因此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不需要调整药物剂量。但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消除半衰期将延长约20%,故重度肝功能异常者应考虑调整剂量。
药物相互作用
维替泊芬主要经肝代谢,但并不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因此临床上没有特别明显的药物间相互作用。如果同时使用其他的光敏物质如(四环素、磺胺、酚噻嗪、磺脲类降糖药、噻嗪类利尿药和灰黄霉素)可能会增加光敏反应的发生。考虑到光动力的作用机制,下列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但在临床试验中尚未见到相关报导。钙通道阻滞剂,多黏菌素B或放射治疗可能会增加新生血管内皮对维替泊芬的摄取速度。清除活性氧或自由基的一些复合物(如二甲基亚砜、3-胡萝卜素、甘露醇),可以降低维替泊芬的治疗效果。血栓素A2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降低光动力治疗的疗效。
药物不良反应
Azab等对维替泊芬光动力法治疗ARMD的黄斑中心凹下典型性为主的CNV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948例ARMD患者随机分为维替泊芬组和安慰剂组,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使用维替泊芬光动力法较安全。约有10%~20%的患者会出现头痛,注射部位反应,视觉障碍。但也有此法引起严重视力减退以及巨大黄斑下出血的报道。故若选择维替泊芬光动力法治疗,必须告诉患者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AMD可以导致严重、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丧失,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如阅读、看时间、识别人物等,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为帮助患者保持中心视力的稳定提供了一种可能,为眼科医师提供了治疗AMD的一种方法。
临床应用
维替泊芬主要用于治疗发生于ARMD的黄斑中心凹下典型性为主的CNV、病理性近视继发的中心凹下CNV的一种光活化性药物,研究同时发现对于其他疾病如眼组织胞浆菌病综合症(OHS)引起的CNV也有效。
参考文献
[1]车宁,封宇飞,傅得兴,等. 维替泊芬的药理和临床应用[J]. 中国新药杂志,2005,14(6):785-788. DOI:10.3321/j.issn:1003-3734.2005.06.039.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维替泊芬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