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氟氯西林钠
发布日期:2024/3/28 9:22:42
研究背景
氟氯西林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化学式为C19H16ClFN3NaO5S,分子量为475.854,性状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引湿性。该物质在水中极易溶,在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有关该物质的部分物理数据包括:熔点176-178℃,沸点677.3ºC,闪点363.4ºC,蒸汽压:2.86E-19mmHg at 25°C。
氟氯西林钠最早由英国Beecham公司研发,为第四代半合成的异恶唑青霉素,通过侧链改变使之具有一个受保护的中央内酰胺环,从而具有抗青霉素酶的作用,并对胃酸稳定,能口服,具有更广的抗菌谱。它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黏肽的生物合成而起到强大的杀菌作用,尤其是对青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很强的灭菌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的革兰阳性菌引起的病症[1]。其主要制剂包括注射用氟氯西林钠和氟氯西林钠胶囊[1]。
鉴别
取氟氯西林钠约2mg,加水0.05mL和硫酸-甲醛试液(取甲酸溶液2mL,加硫酸100mL,混匀)2mL,混匀,溶液显黄绿色,在水浴中加热1分钟,溶液变黄色。
药理作用及适应症
氟氯西林钠有抗耐葡萄球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力,肌注同量的氟氯西林钠与氯唑西林,血药浓度明显较高,血中有效浓度维持时间较长。
临床试验表明,氟氯西林钠主要用于治疗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严重感染,以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治疗感冒继发细菌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脓胸、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急慢性中耳炎、鼻副窦炎、牙周炎、疖、痈、丹毒、蜂窝组织炎、破伤风、甲沟炎、创面及伤口感染、烧伤感染、导尿后引起的尿道炎、前列腺炎、淋病、心内膜炎、革兰阳性菌尤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
药物相互作用
1、氟氯西林钠不能和粘菌素甲烷磺酸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多粘菌素B配伍使用。
2、丙磺舒可减低本药的肾脏排泄。
3、氟氯西林钠不能与氨基酸溶液、脂肪乳和血液混合。
合成方法
氟氯西林钠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I)在三乙胺和亚磷酸三乙酯的作用下,3-(2-氯-6-氟苯基)-5-甲基异恶唑-4-甲酸与二硫化二苯并噻唑在二氯甲烷中发生缩合反应,得到活性酯反应液;(II)向步骤(I)得到的活性酯反应液中加入水和6-氨基青霉烷酸,然后再滴加三乙胺进行酰胺化反应,反应结束后经过后处理得到所述的氟氯西林钠。该合成方法避免了酰氯中间体的使用,同时中间体不需要提纯,直接通过一锅法进行后续步骤,操作简便,并且产物的收率和纯度高,便于工业化[2]。
参考文献
[1]周改平.氟氯西林钠的合成工艺[J].山西医药杂志:2013, 42(12):2.DOI:CNKI:SUN:SXYY.0.2013-12-067.
[2]陈亮,厉昆,赵胜贤,等.一种氟氯西林钠的合成方法.CN201811404988.2.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氟氯西林钠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