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氢化可的松的药理作用
发布日期:2020/1/14 8:36:46
背景及概述[1][2]
自50 年代初,外用的皮质类固醇被用于皮肤科以来,人们就试图合成比氢化可的松(HC )更加有效的皮质激素。60 年代末,荷兰Brocade药厂实验室利用Hansch和Fujita氏的结构-活性关系法,几经改进成功的在氢化可的松的1 7 位上引入了丁酸酯,即一种新的化学药物-丁酸氢化可的松。
丁酸氢化可的松是甾体皮质激素的一种,可抑制发炎及过敏皮肤的反应,同时亦抑制与细胞加速再生有关联的反应而导致症状,例如红斑、水肿、皮肤厚化、皮肤表面粗糙的减退,以及减轻瘙痒、灼热感和疼痛等问题。由于在氢化可的松分子上引入了17-丁酸酯,使得丁酸氢化可的松的脂溶性更好,从而在外用治疗时能够达到更好的疗效,同时保留了氢化可的松副作用较轻的优点,是一种可以用于儿童的外用甾体皮质激素。
结构
用法用量[3]
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10 g:0.01 g。
外用适量,涂搽于患处。用后轻轻揉搽,一日2~3次。对顽固、肥厚性皮损可采用封包疗法。
药理作用[2]
1)抗炎作用:丁酸氢化可的松 的抗炎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胞浆中的特异性皮质类固醇受体结合,形成特异性皮质类固醇受体蛋白复合物,进入细胞核与特异基因的DNA 结合,并调节基因的转录编码蛋白来调节炎症过程。具体有:1)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2)抑制效应T细胞、免疫复合物、补体对巨噬细胞的刺激;3)抑制白细胞的趋化性。
2)免疫抑制作用:丁酸氢化可的松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能直接杀伤淋巴细胞、抑制单核细胞趋化、抑制补体系统激活、抑制免疫红细胞被破坏、阻止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内引起的细胞毒性作用。表现为:以对变态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抑制抗原诱导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阻断淋巴因子的作用。
3)抗增生作用
丁酸氢化可的松能抑制细胞分裂和DNA的合成,影响胶原合成,所以可造成皮肤萎缩。HCB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繁殖、胶原合成的抑制能力排序为:氢化可的松<丁酸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曲安奈德<丙酸氯倍他索。可见丁酸氢化可的松致皮肤萎缩的副作用仅次于氢化可的松。
药代动力学[3]
本品经皮肤迅速吸收,在皮肤内迅速显示高浓度,向血转运后,被酯酶水解为氢化可的松。在消化道、肝、肾及膀胱分布较多,主要随粪便排泄。
适应症[3]
用于各型湿疹、过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放射性皮炎、扁平苔藓、婴儿苔藓、进行性掌跖角化症、银屑病、非特异性肛门、外阴及阴囊瘙痒症等。
不良反应[3]
长期连续使用偶见药物性寻常痤疮样疹、酒渣样皮炎、口周皮炎,面颊及口周等处潮红、丘疹、脓疱、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鱼鳞病样皮肤变化、紫癜、多毛、色素脱失等。
注意事项[3]
1)皮肤结核、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皮肤溃疡、烫伤、冻伤勿用
2)勿长期密封使用,以免产生一系列副作用;
3)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婴儿、儿童不可长期大量使用;
4)伴有感染的皮肤创面原则上不用。
禁忌证[3]
1)对本药及基质成分过敏者和对其他糖皮质激素过敏者禁用;
2)水痘、化脓性皮肤病或其他感染性皮肤病时禁用。
制备[4]
一种丁酸氢化可的松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依次向反应瓶内加入160ml二甲基甲酰胺和40g氢化可的松,室温搅拌溶清。然后控温至20℃,加入50ml原丁酸三乙酯,再加入1g对甲苯磺酸,搅拌反应3小时。TLC显示反应完全。再将反应液慢慢加入预先冷至0℃~5℃的冰水中,加毕,继续于0℃~5℃搅拌0.5小时,静置2小时以上,过滤,水洗至中性并烘干得到50.8g环酯物。
将10g质量百分比浓度≥98%的浓硫酸滴加到50ml丙酮中稀释,投入90g的60~100目硅胶中,搅拌1小时,减压蒸除丙酮,真空干燥6小时,得到所需固体酸。
依次向反应瓶中加入1500ml甲醇、75ml水和50.8g环酯物,室温搅拌溶清。然后控温至20℃,加入20g上述固体酸,于25℃~30℃搅拌反应2小时。过滤(滤饼用50ml甲醇淋洗后继续循环使用),滤液减压浓缩余留体积50ml,再将浓缩余液慢慢加入预先冷至0℃~5℃的冰水中,加毕,继续于0℃~5℃搅拌0.5小时,静置2小时以上,过滤,水洗至中性并烘干得到丁酸氢化可的松粗品。再以乙酸乙酯两次脱色精制得到39.5g丁酸氢化可的松,HPLC纯度98.5%。
主要参考资料
[1] CN201410086993.9 丁酸氢化可的松半水合物氧化锌药物组合物
[2] 丁酸氢化可的松在皮肤科的应用
[3] 最新皮肤科药物手册
[4] CN201410567347.4 一种丁酸氢化可的松的制备方法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丁酸氢化可的松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