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吡酮说明书
发布日期:2020/10/21 8:45:43
背景及概述[1][2]
磺吡酮(sulfinpyrazone),化学名为1,2-二苯基-4-[2-(苯亚磺酰基)乙基]-3, 5- 吡唑烷二酮,是抗痛风药,促尿酸排泄的作用比丙磺舒强。后因临床上发现其能阻止血小板于血管壁的粘连和凝固,亦用于防治某些心血管疾患。
本品是保泰松的衍生物,服后在体内和血管内具有类似阿斯匹林的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和聚集作用,但较弱,对血小板PGI2合成酶也有抑制作用,但是可逆的。还可延长血小板寿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作用,对出血时间无影响;常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可防止瓣膜性心脏病的动脉栓塞和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另外,预防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栓发生也有疗效。
制备[1]
磺吡酮的合成一般以S-(2-溴乙基)硫酚为原料,经缩合、环合和氧化制得。 缩合反应的收率 61% (文献:33% ),用相转移催化法的收率为43%。氧化剂多用过氧化氢,收率约60%,也有添加少量DMSO,收率达95%,但未提及质量情况。氧化产物常混有副产物砜(m p170~173℃),不易用重结晶法除去,以致磺吡酮的熔点偏高 ( > 134℃,USP21版规定的是130.5~134.5℃)。本文以硫酚与1, 2-二氯乙烷在相转移催化条件下缩合,制得 S-(2-氯乙基)硫酚(2),收率87%。文献报道2的制备是硫酚和氯乙醇缩合(收率80 % ),再用氯化亚砜氯化(收率90%,两步连乘72% )。环合反应中以丁醇为溶剂,以甲醇钠为环合剂,收率60 %。氧化反应的后处理,改以氯仿提取后,蒸去溶剂,加乙醇溶解,冷却后滤出粗品,再以乙醇重结晶,得精品磺吡酮(mp133~134℃),收率63%。
其它临床应用[3]
预防心肌梗死后猝死
有人用苯磺唑酮对心肌梗死后25~35天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使猝死亦降低。方法:0.1~O.2 g/次,2 次/日。
预防血栓栓塞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常因血小板生存异常而产生血栓栓塞。苯磺唑酮可使血小板生存时间恢复正常,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减少。另外,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分流处易发生血栓。用苯磺唑酮预防可明显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同样,苯磺唑酮还能减少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血栓发生率。并可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减少一过性脑缺血的发生率和一时性黑矇症的发生率。方法为 0.1~0.2 g/次,2次/日。
药理作用[2]
竞争性抑制尿酸盐在近曲小管主动再吸收,从而增加尿酸从尿中排泄,降低血中尿酸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小板存活时间。有微弱的抗炎和镇痛作用。用于治疗慢性痛风。减缓或预防痛风结节的形成和关节的痛风病变。
药代动力学[4]
本品口服吸收血药峰时间为29分钟,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27分钟,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5.5小时。本品在体内分布较广,除肝、肾血液中分布较多外,在胃、小肠 脂肪中分布也较多,本品排出主要从尿、粪便中排出。能透过胎盘屏障。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为3.2g/kg。大鼠灌胃给药600mg/kg,每天一次,连续给药3个月,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检测结果均属正常,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未发现药物引起的病理变化。
用法用量[2]
临床用于抗痛风,口服:1次0.05~0.1g,1日2次。剂量可递增至每日0.4~0.6g,时间可用至1周;维持量1次0.1~0.4g,1日2次。
不良反应[2]
有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贫血、药疹等。初 服时可诱发痛风。不宜用于溃疡患者。孕妇及有肾结石者慎用。服药期间 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肾功能。可加强胰岛素和磺脲药的降血糖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2]
可降低青霉素、甲苯磺丁脲的清除率,与双香豆素类合用可增加抗凝作用,应减少剂量。
注意事项[2]
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极少数可并发溃疡、血小板、粒细胞减少,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联合用药[4]
一种降低尿酸药物复方制剂,按重量份计,主要由磺吡酮20~400份和嘌呤醇2~40份的混合物为药用成份构成。
主要参考资料
[1]李继鹏,何子毅,梁东艳.磺吡酮合成工艺改进[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03):6-8.
[2]临床实用药物手册
[3]庄丹.别嘌醇、磺吡酮、吡罗昔康的临床新用途[J].中国社区医师,2009,25(03):18.
[4]CN201510612013.9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磺吡酮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