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磺胺脒 新闻专题 磺胺脒的药理毒理与作用

磺胺脒的药理毒理与作用

发布日期:2020/12/16 13:17:17

磺胺脒为白色针状结晶粉末,无臭无味,遇日光照射颜色逐渐变深。熔点190~193℃。微溶于水、乙醇、丙酮,溶于稀无机酸和沸水,不溶于冷氢氧化钠溶液,能治疗各种细菌性痢疾、肠炎,也可用于防止在肠道手术前的细菌感染等。其可由磺胺和硝酸胍在纯碱中熔融,减压缩合制得。

作用与用途

磺胺脒口服吸收很少,系最早应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其主要用于急慢性肠炎、菌痢及预防肠道手术感染。

药理毒理

磺胺二甲嘧啶抗菌谱为对非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具有抗菌作用。但近年来细菌对本品的耐药性增高,尤其是链球菌属、奈瑟菌属以及肠杆菌科细菌。

其抑菌机制在于结构上类似对氨基苯甲酸(PABA),可与PABA竞争性作用于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阻止PABA作为原料合成细菌所需的叶酸,减少具有代谢活性的四氢叶酸的量,而后者则是细菌合成嘌呤、胸腺嘧啶核苷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必需物质,因此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

磺胺脒为可用于肠道感染的抗菌药,作用机制同磺胺二甲嘧啶。

药代动力学

磺胺二甲嘧啶经肠道吸收后迅速自胃肠道吸收,在体内分布广泛,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的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30%~8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血中乙酰化率为15%~40%,血消除半衰期(t1/2b )为5~7小时。主要从尿排泄,2天内50%的药物从尿中排出,其中约70%为乙酰化物。

磺胺脒口服后在肠内很少吸收,绝大部分以原形随粪便排出。

适应症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肠炎、耳炎、结膜炎、疮疖、脓肿。

用法用量

口服。未满1周岁半包;1~2周岁1包;3~5周岁1包半;6~8周岁2包;9~12周岁2包半,一日4次,首次加倍服用。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药疹,严重者可发生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也有表现为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及肌肉疼痛、发热等血清样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表现为咽痛、发热、苍白和出血倾向。

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尿。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患者应用磺胺药后易发生,在新生儿和小儿中较成人为多见。

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核黄疸。由于磺胺药与胆红素竞争蛋白结合部位,可致游离胆红素增高。新生儿肝功能不完善,故较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黄疸,偶可发生核黄疸。

肝脏损害。可发生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

肾脏损害。可发生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偶有患者发生间质性肾炎或肾小管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胃纳减退、腹泻、头痛、乏力等。一般症状轻微,不影响继续用药。偶有患者发生艰难梭菌肠炎,此时需停药。

甲状腺肿大及功能减退偶有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偶可发生,表现为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幻觉、欣快感或抑郁感。一旦出现均需立即停药。

10.磺胺药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虽少见,但可致命,如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暴发性肝坏死、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异常。治疗时应严密观察,当皮疹或其他反应的早期征兆出现时应立即停药。

禁忌

对磺胺类药过敏者禁用。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禁用。

严重肝功损害者禁用。

注意事项

交叉过敏反应。对一种磺胺药呈现过敏的患者对其他磺胺药也可能过敏。

对呋塞米、砜类、噻嗪类利尿药、磺脲类、碳酸酐酶抑制剂呈现过敏的患者,对磺胺药亦可过敏。

磺胺药的作用可被对氨基苯甲酸及其衍生物(普鲁卡因、丁卡因)所拮抗,此外脓液以及组织的分解产物的存在也起拮抗作用,因其可提供细菌生长的必需物质。

下列情况应慎用: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肝功能损害、血卟啉症、肾功能损害。

服药期间,宜多饮开水。

治疗中注意:

全血象检查;

定期尿液检查;

肝、肾功能检查。

分享 免责申明

磺胺脒生产厂家及价格列表

磺胺脒 工业级 国标 含量99% 中间体 57-67-0 货源充足 可分装

¥询价

荆州市尹杰化工有限公司

2024/11/22

磺胺脒

¥询价

武汉华玖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024/11/22

磺胺脒

¥询价

武汉华玖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