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哌立松的药理作用
发布日期:2020/3/10 7:47:18
背景及概述[1][2]
乙哌立松是一种中枢性骨骼肌松驰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动物试验提示盐酸乙哌立松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大鼠丘脑间切断引起的去大脑强直(γ-强直)和缺血性去大脑强直(α-强直),抑制脊髓损伤猫中刺激脊髓后根引起的单突触和多突触性反射电位,可能通过抑制γ-神经元系统而降低肌梭的灵敏度。盐酸乙哌立松具有类钙拮抗剂和阻滞肌肉交感神经的作用,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动物试验发现大鼠脊髓灌流盐酸乙哌立松可抑制尾部夹痛引起的疼痛反射,而停止灌流则疼痛反射恢复,提示具有脊髓水平的镇痛作用。
药理作用[3]
乙哌立松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血管平滑肌,产生骨骼肌松弛作用及血管扩张作用,能从多方面打破肌紧张性亢进→循环不全→发痛→肌紧张性亢进这一恶性循环,改善各种肌肉紧张的症状。此外,还有抗眩晕、镇痛及抑制疼痛反射的作用,且能使脑血管意外患者顺利进行随意活动。本品无镇静催眠作用,亦无躯体依赖性、心理依赖性、抗原性及诱变性。
药代动力学[3]
口服吸收良好,可能存在首过效应。每日0.15g,连服14日,Tmax1.6~1.9h(7.5~7.9ng/ml),t1/2为1.6~1.8h,血浆浓度曲线下面积为19.7~21.1ml/h。给药5天内尿中排泄77%,粪便排泄约21%。
用途[3]
乙哌立松用于颈肩腕综合征、肩周炎、腰痛症的肌紧张状态的改善,脑血管障碍、术后后遗症、颈椎病变、脊髓血管障碍、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及其他脑脊髓疾患的痉挛性麻痹。
不良反应[4]
1.严重不良反应包括:休克、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血象异常。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血压、肝功能、肾功能与血象的情况。
2.可能出现下列不良反应:皮肤,皮疹、瘙痒等;精神神经,失眠、头痛、困倦、身体僵硬、四肢麻木、知觉减退、四肢无力、站立不稳等;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部不适、口干、便秘、腹泻、腹痛、腹胀等,偶有口腔炎、肝功能异常;泌尿系统,尿闭、尿失禁、尿不尽感等、偶见肾功能异常;全身症状,全身疲倦偶有头晕、肌紧张减退等;其他,颜面潮红、出汗等。
注意[3]
(1)肝脏病患者慎用。孕妇、哺乳妇女和小儿的安全性尚未确立,因此哺乳期妇女服药时应避免授乳。
(2)用药期间不宜驾车、操纵机器及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作。
相互作用[3]
当与托哌松、美索巴莫合用时,有出现眼调节障碍的报告。
制剂规格[3]
片剂:每片50mg。颗粒剂:10%(100mg/g)。
用法用量[3]
口服:成人每日0.15g,分3次饭后服。可随年龄、症状适当调整剂量。
制备[2]
一种盐酸乙哌立松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哌啶盐酸盐制备:取21份重的哌啶,投入28份重的无水乙醇中,开启搅拌,滴加34份重的质量分数为37%以上的浓盐酸,控制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在90℃以下,PH2~5时即为反应终点;反应完毕回收乙醇,冷却降温到8~10℃析晶,离心,即得哌啶盐酸盐;
步骤b、曼尼希碱合成:取16份重的异丙醇、36份重的对乙基苯丙酮、26份重的哌啶盐酸盐、7份重的多聚甲醛,依次投入并搅拌均匀,95~100℃回流5小时,反应完毕回收异丙醇,然后趁热加入100份重的水搅拌、溶解、冷却,用20份重的异丙醚抽提、除杂二次,水层用50%氢氧化钠中和并调节PH8~11,再分别用100份重的二氯甲烷萃取三次,合并二氯甲烷萃取液,在萃取液中加入13份重的无水硫酸钠搅拌脱水8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二氯甲烷,即得液体状曼尼希碱;
步骤c、乙哌立松成盐:在曼尼希碱液中加入56份重的丙酮,搅拌溶解,然后通入氯化氢气体成盐;反应过程中监测PH值,当PH2~6时终止反应,离心分离,即得盐酸乙哌立松粗品;
步骤d、精制:取步骤c中得到的盐酸乙哌立松粗品,加入60份重的无水乙醇和66份重的丙酮,搅拌溶解;加1份重的活性炭,57~60℃回流脱色30分钟,趁热过滤,滤液冷却到8~10℃,放置结晶16小时,离心结晶,35~40℃干燥3小时,即得盐酸乙哌立松。
主要参考资料
[1] CN201811252863.2一种盐酸乙哌立松胶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2] CN201611145468.5一种盐酸乙哌立松的合成方法
[3] 常用新药手册
[4] 临床处方药物手册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艾哌瑞松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