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小脑颗粒细胞的研究
发布日期:2020/2/14 9:30:13
背景及概述[1]
人小脑颗粒细胞分离自小脑皮层组织;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小脑颗粒神经元是体积较小的神经元,直径约10μm,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非常丰富,近乎神经元数量的一半。由于小脑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和大脑皮层神经元相似,而且数量多、便于取材,因此小脑颗粒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元生长发育、神经轴突再生及神经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神经药理的重要手段。小脑颗粒神经元是小脑主要的中间神经元,在哺乳动物的小脑内数量最为丰富。颗粒神经元的轴突与苔状纤维和爬行纤维相联系,形成小脑皮层内的神经元环路,在小脑的神经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中,病变可波及小脑颗粒神经元,导致小脑皮层的神经元环路受损,从而呈现神经性行为失调。
研究人小脑颗粒神经元在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病理学变化中的反应、病理发生的机理特别是分子机理,有赖于小脑颗粒神经元细胞模型的建立。人小脑颗粒细胞的轴突是沿冠状轴分布的平行纤维,正是这种排列保证了兴奋的单向传导,这是小脑功能理论中的关键假设,小脑颗粒细胞通过g-氨基丁酸接受戈尔吉细胞的抑制性突触的信息传入。人小脑颗粒细胞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结合神经元专用培养基、化学试剂抑制法筛选制备而来,细胞总量约为5×10^5cells/瓶;细胞经β-Tubulin/MAP-2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可达90%以上,且不含有HIV-1、HBV、HCV、支原体、细菌、酵母和真菌等。
主要参考资料
[1] 新编实用医学词典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人小脑颗粒细胞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