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雾干燥:潜在最优BTKi奥布替尼背后的技术
发布日期:2021/7/14 16:02:34
奥布替尼有着更精准的靶点选择性,通过对分子结构的优化,使其在已有BTK抑制剂中拥有更卓越的激酶选择性,在对456种激酶的KINOMEscan 检测中,奥布替尼仅对BTK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其它激酶并无明显抑制作用(Orelabrutinib potently inhibits BTK enzymatic activity with an IC50 value of 1.6 nM. In KINOMEscan assay conducted in parallel at 1 μM against a panel of 456 kinases, orelabrutinib only targeted BTK with > 90% inhibition while ibrutinib inhibited additional many other kinases including EGFR, TEC and BMX, demonstrating orelabrutinib's superior kinase selectivity),这将大大减少可能导致治疗中止的非靶向副作用。剂量水平为≥50mg的情况下,奥布替尼可实现BTK靶点持续24小时近100%的高占有率,并且个体间差异小(In addition, orelabrutinib has a favorable PK profile with an ideal T1/2 (~1.5-4 h) and good oral bioavailability (~20-80%) as well as prolonged BTK target occupancy in preclinical PK/PD studies.),有效避免了因个体差异导致的部分患者 BTK抑制效果不佳。
说实话,用1uM浓度去抑制456个激酶,只有奥布替尼对BTK的抑制大于90%,这句有点含糊,我就不相信奥布替尼对EGFR,TEC和BMX没有一点抑制作用,仅仅是IC50大很多罢了,而且只提90%有啥用?抑制80%或70%就没有生理作用了么?只能说矮子里拔高个,而且只跟伊布替尼比...
引用的文字中有个词叫“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我觉得这点很关键。
一个口服药物,吃进去后要先溶解再吸收才能进入细胞,这里面有个矛盾:想要溶解多,水溶性要好;想要吸收多,脂溶性要好。两者要达到一个平衡才行,但是基本没有那么理想的事。大部分药物都有生物利用度的问题,根据BCS分类,药物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I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
II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
III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
IV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
有些药物需要饭后服用,部分是因为饭里有油脂,吃完以后吸收更好。
现在BCS-II的药物占了70%以上,也就是说溶解度有问题,如果能提高溶解度,就可以增加生物利用度。
只有溶解后才能被吸收,如果不溶解的话,生物利用度就会很低,为了达到起效的浓度,只能多吃一点了。有些药物一次吃数克,真是把药当饭吃....
看看奥布替尼的同类产品:伊布替尼的推荐剂量是560mg(MCL,4粒,每日一次)或420mg(CLL/SLL/WM,3粒,每日一次),泽布替尼是每次160mg(2粒,每日两次,每日320mg),Acalabrutinib是每次100mg,每12小时一次(每日两次,每日200mg),奥布替尼是150mg(3粒,每日一次)。
几个药物对BTK的IC50其实都为nM级别,即起效浓度可能类似,但为啥剂量150mg-560mg能差这么多呢?我猜还是生物利用度,或是再具体点是溶解度...
要解决溶解度的问题(BCS-II类药物),通常的策略有无定型固体分散体(ASD),微粉/纳粉化,脂质(软胶囊,硬胶囊)等。
奥布替尼是中国个利用ASD技术上市的一类新药。
ASD也有好多种,喷雾干燥(Spray Drying),热熔挤出(Hot-melt Extrusion),反溶剂沉淀,旋转蒸发,冷冻干燥,冷冻研磨等。ASD与晶体不同,自由能很高,所以溶解度会大,但相对来说也不如晶体稳定。
奥布替尼是在合全做的喷雾干燥,这几个技术在国内相对较新,但海外已经比较成熟了,大厂如Patheon,Catalent,Hovione,Lonza,Siegfried等,都具备从临床前到商业化的能力。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奥布替尼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