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异甘草酸镁 新闻专题 保肝药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有什么区别?

保肝药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有什么区别?

发布日期:2021/3/2 14:05:15

甘草酸制剂是当前肝病领域中用于抗炎保肝治疗的一线药物,复方甘草酸苷和异甘草酸镁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种甘草酸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等,具有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转氨酶和消退黄疸的功效。现对两种药物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等要点进行梳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药物有效成分

甘草酸类药物的主要成分为甘草酸,其制剂在临床上已历经四代。

■ 代:甘草甜素片;

■ 第二代:以18β体甘草酸单铵为主的甘草酸复方制剂;

■ 第三代:以18α和18β构型混合存在的甘草酸二铵;

■ 第四代:以18α异构体甘草酸为主的异甘草酸镁。

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为差向异构体,18α甘草酸具有亲脂性好、抗炎活性强、肝脏靶向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1]。复方甘草酸苷的主要成分为18β异构体甘草酸、甘氨酸以及盐酸半胱氨酸,而在异甘草酸镁中18α甘草酸含量超过了98%,因此,与复方甘草酸苷相比,异甘草酸镁具有亲脂性好,抗炎活性高及肝脏靶向高的优点。

药代动力学

甘草酸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经肝脏和肠道细菌产生的葡萄糖苷酸酶代谢为甘草次酸,后者比甘草酸具有更强的抗肝毒性作用。

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静脉注射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代谢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18α甘草酸不仅肝选择性高于18β甘草酸,转化成甘草次酸的速率也高于18β甘草酸。因此,18α甘草酸的保肝、抗炎作用强于18β甘草酸,而其不良反应少于、轻于18β甘草酸, 且18β甘草酸有在体内蓄积的可能。

也有研究报道[2-3],异甘草酸镁静脉滴注后表现为一级消除二室模型,在体内分布半衰期为1.5h左右,表明分布迅速,消除半衰期为24h左右,说明清除较慢。可见,异甘草酸镁分布快,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有利于肝炎的治疗。

安全性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副作用为甘草酸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有水钠潴留或低血钾症、高血压、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尿崩症、乳腺发育和泌乳等,其中水钠潴留和低血钾症更为常见,约占50%以上[4]。因此甘草酸类药物引起水钠潴留,如下肢和全身浮肿,甚至诱发腹水,成为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应用该药的安全隐患。

甘草酸类药物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机制为抑制肾内18-类固醇脱氢酶,阻碍皮质醇转化为可的松等,进而产生激素样副作用。而该类副作用与药物构型有很大关系,18α甘草酸为反式结构,对18-类固醇脱氢酶的抑制作用弱,进而该类不良反应较弱。

因此,相较复方甘草酸苷,使用异甘草酸镁的患者用药后更不容易出现低血钾、浮肿和血压上升等副作用。

复方甘草酸苷报道的水钠潴留及低血钾的发生率较异甘草酸镁高,而文献报道的该类患者为肝硬化合并腹水基础上,因此,不建议合并腹水的肝病患者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小结

复方甘草酸苷具有抗病毒、抗炎、类激素样作用,且对细胞膜有保护作用,不仅用于抗炎保肝,在皮肤病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感染性皮肤性病、炎症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等)。除此之外,最新研究表明,复方甘草酸苷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有效[5]。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用于肝炎,较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够有效的调节患者的肝功能和血清纤维化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尽管如此,在应用过程中仍需监测血压、血清钾和血清钠,避免大剂量或长疗程的应用。

甘草酸制剂常见不良反应

肾上腺皮肤激素样副作用:甘草酸类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约占78%[6],主要表现为水、钠潴留或低钾血症、高血压、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等。低钾血症多因长期用药所致,严重时会引起低血钾性横纹肌溶解,导致肾功能衰竭。血压升高最快在用药后30分钟即出现,最慢在用药3月后才出现,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等。

过敏反应:甘草酸类制剂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反应、发热,严重会发生过敏性休克。

消化系统反应:最常见的胃肠道反应主要有恶心、腹泻、呕吐等,其中腹泻较为多见,多在用药后1-3天内发生,一般不影响疗效。

神经、精神系统反应:甘草酸类制剂的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对中枢有兴奋作用,个别患者用药后可诱发精神病,有癫痫病史的儿童容易诱发癫痫。

其他内分泌样反应:主要包括泌乳及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泌乳表现为非哺乳期妇女两乳房胀痛,挤压乳房时有射乳;发育期患儿乳腺肿大、乳房胀痛、触摸感觉疼痛,此作用可能与甘草的雌激素样作用有关。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导致血糖升高,可拮抗降糖药的作用,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甚至加重病情,临床联合用药时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朱礼尧.浅述异甘草酸镁临床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12): 1776-1770.

[2] 沈金芳,逢晓云,孙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人体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5, 40(10):  469-771.

[3] Sun L, Shen J, Pang X, et al. Phase I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after single and multiple intravenous doses in chinese healthy volunteers[J]. J Clin Pharmacol, 2007, 47(6): 767-773.

[4] 徐会选.甘草酸类药物的不良反应[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 3(3): 166-171.

[5] 杨磊,刘佳琦,边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行性分析[J].华西药学杂志, 2020, 03: 1-7. 

[6] 袁翠英,孔红. 甘草酸类制剂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 农垦医学, 2007, 05:366-367.

分享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