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异丁酯的毒性与用途
发布日期:2024/9/29 15:10:07
简介
亚硝酸异丁酯属于亚硝酸类化合物,亚硝酸酯类化合物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及心动加速,而亚硝酸异丁酯作为有机原料,常被用作溶剂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工业。在化妆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中,由于原料问题极可能将亚硝酸异丁酯和亚硝酸戊酯带入化妆品,接触后其可对眼睛、皮肤等有刺激性,可发展为皮肤过敏并有致癌的危险。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中规定,亚硝酸异丁酯和亚 硝酸戊酯为化妆品中的禁用组分[1]。
制备方法
将盐酸与甲醇溶液混合后加入适量2,3-二氢呋喃,控制温度在5℃,反应时间0.5小时,得到2,3-二氢-5-甲基呋喃;吡啶溶液与甲醇溶液混合,加入2,3-二氢-5-甲基呋喃与适量的盐酸盐,将温度控制在65℃,反应时间1小时,得到亚硝酸异丁酯。
毒理与毒性
基于数据库和文献报道,亚硝酸异丁酯的毒理学数据仅有大鼠经口LD50:410mg/kg,小鼠经口LD50:205 mg/kg,未能检索到其含有导致细菌回复突变的毒性数据。针对亚硝酸异丁酯的遗传毒性,赵少浩等人探讨亚硝酸异丁酯致突变作用,根据《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实验)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实验,进行亚硝酸异丁酯的遗传毒性研究。Ames实验使用的菌株为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组氨酸缺陷型(his-)菌株TA97a、TA98、TA100及TA102,实验共设10个剂量组,剂量区间在250~5000pug/皿,同时设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采用平板掺入法,观察每皿回变菌落数;微核实验设11mg/kg、41mg/kg及103mg/kg三个剂量组,设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检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结果提示亚硝酸异丁酯在Ames实验中未呈现致突变作用,但在微核实验中103mg/kg时对小鼠有致突变作用[1]。
应用
专利CN202011290203.0公开了一种4‑(BOC‑氨基)‑1‑丁醇的制备方法,将适量2,3‑二氢呋喃与酸性溶液反应,得到2,3‑二氢‑5‑甲基呋喃;将获得的2,3‑二氢‑5‑甲基呋喃与盐酸盐混合后加入到碱性溶液中反应获得亚硝酸异丁酯;将亚硝酸异丁酯在还原剂作用下反应生成4‑氨基‑1‑丁醇;将4‑氨基‑1‑丁醇与二碳酸二叔丁酯在四氢呋喃中反应,生成4‑(BOC‑氨基)‑1‑丁醇,该种4‑(BOC‑氨基)‑1‑丁醇的制备方法,产物的总收率高达70%,且反应温度低,安全系数高,还原剂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更加便宜,实验操作方法简单,步骤短,适宜于进行大规模生产[2]。
参考文献
[1]赵少浩,章跃龙,蒋清清,等. 亚硝酸异丁酯遗传毒性效应的研究[J]. 实验动物科学,2021,38(4):65-68. DOI:10.3969/j.issn.1006-6179.2021.04.013.
[2]南京麦瑞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4-(BOC-氨基)-1-丁醇的制备方法:CN202011290203.0[P]. 2021-01-26.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亚硝酸异丁酯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