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的作用与用途
发布日期:2020/1/12 18:52:43
背景及概述[1][2]
吡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其作用机制是高选择性的激动过氧化物酶小体生长因子活化受体,调整胰岛素控制基因加强周围肌肉、脂肪组织和肝中胰岛素的作用,促使葡萄糖和2-去氧葡萄糖的消耗,从而改善葡萄糖脂质的代谢,有明显的抗高血糖素效应,降低血浆中胰岛素的水平,另外尚有抑制肝脏糖的异生,降低血中甘油酯及抑制胆固醇体内合成和增加脂酸β氧化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吡格列酮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胰岛素对细胞的反应性,并改善体内葡萄糖平衡障碍。作用至少可持续1年。在临床对照试验中,吡格列酮与磺酰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能提高疗效。盐酸吡格列酮片(pioglitazone HCl,ACTOS)由日本武田制药公司原研,并于 1999年美国上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盐酸吡格列酮在体内血药浓度大约 为30%-50%,总生物利用度为20-25%,生物利用度偏低
用法用量[3]
口服给药:单药治疗在不考虑饮食的情况下,本品初始剂量为每次15 mg或30mg,每日1次,如反应不佳,可增至每日45mg(一日剂量)。联合治疗在不考虑饮食的情况下,本药起始剂量为每次15mg或30mg,每日1次,同时与胰岛素、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合用治疗时,如出现血糖低于或等于100mg/dl时,胰岛素应减量10%~25%,磺脲类药也应减量,但二甲双胍无须调整剂量。
作用和用途[4]
匹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作用机制与胰岛素的存在有关,可减少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的处理,并减少肝糖的输出。与磺酰脲类不同,本品不是一个胰岛素促分泌药。其作用机制是高选择性的激动过痒化物酶小体生长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PPAR-γ的活化可调节许多控制葡萄糖及脂类代谢的胰岛素相关基因的转录。实验表明,本品可减少胰岛素抵抗的高血糖、高胰岛素因症及高三酰甘油。本品引起的代谢变化导致了依赖胰岛素的组织应答的增加。由于本品提高了循环胰岛素的作用(即降低胰岛素抵抗),因此它不能降低缺乏内源性胰岛素的血糖。
适应症[4]
匹格列酮对于2型塘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盐酸吡格列酮可与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联合以改善和控制血糖。盐酸吡格列酮可单独使用,当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它也可与磺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2型糖尿病的控制还应包括营养咨询,必要的减肥和体育锻炼。这些努力不仅在2型糖尿病的初始治疗时很重要,在药物维持治疗时也是如此。
药代动力学[3]
匹格列酮口服后,达峰时间(Tmax)约为2小时,进食不改变本品的吸收率,但Tmax延迟3~4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99%。经肝脏代谢后,转化成硫酸化衍生物,能非竞争性地抑制线粒体及微粒体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可减少生成甘油三酯。
不良反应[4]
1. 盐酸吡格列酮与磺脲(N=373)、二甲双胍(N=168)或胰岛素(N=379)合用时,临床不良反应类型与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相仿,唯一例外是与胰岛合用时,水肿发生率增加(吡格列酮:15%,安慰剂:7%)。由于不良反应(除高糖血症外)退出临床试验的发生率,安慰剂组(2.8%)与盐酸吡格列酮组(3.3%)相仿。
2. 与磺脲或胰岛素合用时,曾有病人出现轻至中度低血糖。与一磺脲类药物合用时,安慰剂组病人低血糖发生率为1%,盐酸吡格列酮组为2%。与胰岛素合用时,安慰剂组病人低血糖发生率为5%,15毫克盐酸吡格列酮组为8%,30毫克盐酸吡格列酮组为15%。
3. 在美国进行的双盲研究显示,单药治疗时,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贫血发生率为1.0%,安慰剂治疗病人为0.0%。与胰岛素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组贫血发生率为1.6%,安慰剂治疗病人为1.6%。与磺脲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组贫血发生率为0.3%,安慰剂治疗病人为1.6%。与二甲双胍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组贫血发生率为1.2%,安慰剂治疗病人为0.0%。
4. 在美国进行的所有临床均显示,盐酸吡格列酮组病人水肿发生率比安慰剂治疗组高。单药治疗时,盐酸吡格列酮4.8%病人水肿,安慰剂组为1.2%。与胰岛素合用时,水肿发生率最高(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为15.3%,安慰剂组为7.0%)。所有病例均仅为轻或中度。
注意事项[3]
1. 对匹格列酮过敏者,1型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肝功能不全者,心功能Ⅲ级或Ⅳ级的患者禁用。
2. 18岁以下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本品。
3. 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
药物相互作用[4]
1.与含乙炔雌二醇及炔诺酮合用,可使2种激素的血浆浓度降低约30%。
2.匹格列酮对格列吡嗪、地高辛、华法林和二甲双胍无影响。
3.CYP3A4对本品的代谢有一定作用。
4.酮康唑在体外可明显抑制本品的代谢。
5.除膀胱外未发现其他器官有药物诱导型肿瘤。
制备[2]
一种制备盐酸吡格列酮的工艺改进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包含以下步骤:
(a)在溶剂中将5-[[4-[2-(5-乙基-2-吡啶基)乙氧基]苯基]亚甲基]-2,4-噻唑二酮(III)与甲磺酸反应得到5-[[4-[2-(5-乙基-2-吡啶基)乙氧基]苯基]亚甲基]-2,4-噻唑二酮甲磺酸盐(IV);
(b)在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存在下,将化合物(IV)氢化还原得到吡格列酮甲磺酸盐(V);
(c)吡格列酮甲磺酸盐(V)加碱游离得到吡格列酮,再用盐酸酸化得到盐酸吡格列酮。
主要参考资料
[1] CN201711075216.4 一种盐酸吡格列酮片
[2] CN201010169201.6 一种制备盐酸吡格列酮的工艺改进方法
[3] 医师案头用药参考
[4] 盐酸吡格列酮片说明书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匹格列酮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