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针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发布日期:2019/12/25 11:51:04
背景及概述[1]
两面针[Zanthoxylumnitidum(Roxb.)DC.]又名蔓椒、两背针、入地金牛,属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广西、广东、云南、台湾等南方省份。两面针最早以蔓椒之名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两面针活血,麻醉止痛,主治神经痛、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绞痛、胆道蛔虫病引起的疼痛、咽喉肿痛,并用于皮肤粘膜麻醉”。两面针提取物中含有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亦有小毒。它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可治疗风湿麻痹、牙痛、腰腿痛、跌打损伤肿痛以及咽炎、淋巴结炎等感染性疾病。
化学成分研究[2]
1. 生物碱成分
两面针的根和茎皮中含多种化学成分,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为生物碱。较早研究了两面针的化学成分,从中分离得到七种生物碱,并鉴定了其中的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chloride)、氧化两面针碱(oxynitidine)、二氢两面针碱(dihydronitidine)、6-甲氧基-5,6-二氢白屈菜红碱(6-methoxy-5,6-dihydrochelery)、α-别隐品碱(α-allocryptopine)、茵芋碱(skimmianine)。黄治勋分离得到的6-甲氧基-5,6-二氢白屈菜红碱的熔程为190~226℃。根据各物质在乙醇中的沉降速度和颜色的不同从中分离出三种化合物,分别是已知的6-甲氧基-5,6-二氢白屈菜红碱、7-去甲基-6-甲氧基-5,6-二氢白屈菜红碱和6-乙氧基-5,6-二氢白屈菜红碱,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但由于白屈菜红碱的盐在氨水中可以和甲醇或乙醇反应,因而后两者可能为“人工”产物。氯化两面针碱在热碱性溶液中易被氧化为氧化两面针碱。其反应机理是由于-OH对C-6的亲核进攻,得到一种过渡形式的“假碱”,它能以开链醛的形式存在,在强碱条件下,发生Cannizaro歧化反应,生成氧化两面针碱和二氢两面针碱。由于黄治勋等从两面针中分离生物碱时,使用氨水碱化,因此他们分离得到的二氢两面针碱和氧化两面针碱也很可能是“人工”产物。近年来,研究者又从两面针(尤其是其根部)中陆续分离出鹅掌楸碱(liriodenine)、小檗红碱(berberubine)、黄连碱(coptisine)、氧化刺椒碱(oxyterihan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白鲜碱(dictamnine)、德卡花椒碱(decarine)、氧簕木党花板碱(oxyavicine)等多种活性生物碱以及白屈菜红碱和两面针碱的数种衍生物,其中,8-(2'-环己酮)-7,8-二氢白屈菜红碱(8-(2'-cyclohexanone)-7,8-dihydrochelerythrine)、两面针酮A和两面针酮B均为新化合物。
2. 其它活性成分
通过柱色谱法首次从两面针中分离得到茵陈素等六种香豆素成分,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他们还分离出β-谷甾醇和三萜类成分β-香树素,以及另一种二氢呋喃型香豆素成分5-methoxymarmesin。两面针中还含有L-芝麻脂素和L-细辛脂素等木脂素成分以及牡荆素、α-山椒素(即新棒状花椒酰胺)等。结合硅胶柱层析和分子筛凝胶色谱法首次从广西产两面针的根部分离出4种苯丙素成分和2,4-二羟基嘧啶、2,6-二甲氧基对苯醌,以及一种甾醇stigmast-9(11)-en-3-ol和3种苯甲酸衍生物,还包括一个新化合物顺-3-(2,3,4-三甲氧基苯基)丙烯酸。此外,两面针根中还含有香叶木苷、胡萝卜苷等苷类活性成分,叶和果含有挥发油。王恒山等以GC-MS法分析了两面针全草中的挥发油成分,定了其中20种倍半萜类成分,并发现它们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两面针根部所含的58个挥发油组分,其中斯杷土烯醇含量高达55%。对澳大利亚北部昆士兰等地采集的两面针进行过化学成分的研究,分离出包括两面针碱、二氢白屈菜红碱、橙皮苷、β-香脂素等在内的12种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或已在中国和印度发表的有关两面针化学成分研究的文献中报道过,或存在于在该种植物的其他属中。由此可见,两面针虽然在植物形态和种群上具有多样性,但在化学组成上却具有较好的同一性。
药理作用[3]
1. 镇痛
探讨两面针中木脂素化合物结晶-8的镇痛作用。方法是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热板法,观察用药后扭体反应数,舔足后潜伏期;采用福尔马林法观察其I相和Ⅱ相的疼痛反应;通过小鼠光热刺激法观察用药后痛阀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木脂素化合物结晶-8(15、30和60mg·kg-1)均可明显减少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能延长小鼠舔足后的潜伏期;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动物的Ⅰ相和Ⅱ相疼痛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并能延长小鼠甩尾潜伏期。由此推断:木脂素化合物结晶-8有较显著的镇痛作用。
2. 抗炎
研究两面针根挥发油抗炎、镇痛的药理活性。方法是采用热板法及扭体法实验考察小鼠镇痛作用,应用小鼠耳郭肿胀、脚趾肿胀及棉球肉芽肿胀等实验评价两面针根挥发油的抗炎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两面针根挥发油能明显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两面针对二甲苯致小鼠耳郭肿胀、棉球肉芽肿胀实验、角叉菜胶致足趾肿胀实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由此推断两面针根挥发油有强的抗炎镇痛活性。
3. 止血
研究两面针根的提取物(S-O)的镇痛、止血和抗炎作用。每种作用选用两种试验方法来评价。镇痛作用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抗炎试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郭肿胀法及腹腔染料渗出法,止血试验采用毛细玻璃管法和载玻片法。试验结果显示:热板法实验显示,S-O在150mg·kg-1剂量时,小鼠痛阈值明显提高;扭体法试验显示,S-O在150mg·kg-1剂量为时,对冰醋酸致痛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了70.96%;二甲苯致炎剂试验表明,S-O在150mg·kg-1剂量时,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为63.45%;冰醋酸所致的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中,S-O在150mg·kg-1和75mg·kg-1两个剂量组时,对小鼠的抗炎效果分别为52.94%和52.00%;毛细玻璃管试验表明S-O在150mg·kg-1和75mg·kg-1两个剂量时,凝血时间明显缩短;载玻片试验表明S-O在150mg·kg-1剂量时,凝血时间明显缩短。由此推断两面针中提取物S-O对小鼠具有显著的镇痛、止血和抗炎作用。
4. 抗溃疡
研究两面针总碱对实验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是灌服两面针总碱7d后,用无水乙醇、束缚-冷冻法和幽门结扎法造三种胃溃疡模型。每个模型的研究均设模型组、给药组(2.0g·kg-1和2.5g·kg-1两个剂量)和西咪替丁阳性对照组(0.3g·kg-1)。给药前后,测定溃疡指数、胃液量、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以及胃粘膜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试验结果显示:两面针组能使三种模型溃疡指数降低,对胃液量游离酸、总酸度无明显影响,可降低胃液胃蛋白酶活性;使胃粘膜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和NO含量升高。由此推断两面针总碱具抗溃疡作用。
5. 保护肝脏
研究两面针提取物对四氯化碳(CCl4)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是用CCl4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以测定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肝匀浆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为指标观察两面针提取物对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试验结果显示:两面针提取物能明显降低动物模型的血清ALT、AST和肝脏MOA含量,提高肝脏SOD活性。结论两面针提取物对化学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6. 抗脑缺血
研究两面针总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是采用线栓法造成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阻塞模型,通过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指数、脑质量指数及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生化检测等指标,观察3种剂量的两面针总碱(100、200和400mg·kg-1)对急性脑缺血的作用,尼莫地平为阳性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两面针总碱高、中剂量组脑缺血大鼠神经症状明显减轻,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上升,丙二醛含量降低,脑梗死指数和脑指数降低;各组神经元和组织间隙水肿程度明显减轻;两面针总碱低剂量组所有指标与模型组差异不明显。因此推断高、中剂量的两面针总碱有明显的抗急性脑缺血作用。
7. 抗心肌缺血损伤
观察氯化两面针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分析其作用途径。方法是将心电图正常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氯化两面针碱(2、1、0.5mg·kg-1)3个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监测并记录各组心律失常类型、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检测血清心肌酶学指标,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试验结果显示:1mg·kg-1和2mg·kg-1氯化两面针碱组大鼠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明显迟于模型组;1mg·kg-1和2mg·kg-1氯化两面针碱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各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少于模型组;模型组心肌缺血再灌注60min后明显高于假手术组,1mg·kg-1和2mg·kg-1氯化两面针碱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且随氯化两面针碱剂量增加,下降幅度增加。阳性对照组明显低于模型组;1mg·kg-1和2mg·kg-1氯化两面针碱组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随氯化两面针碱增加,上升幅度增加;1mg·kg-1和2mg·kg-1氯化两面针碱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且随氯化两面针碱增加,下降幅度增加。由此推断:1mg·kg-1和2mg·kg-1氯化两面针碱能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推迟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并缩短其持续时间,该作用效果与维拉帕米相当;1mg·kg-1和2mg·kg-1氯化两面针碱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酶的释放,减轻氧自由基损伤程度,起到保护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且该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8. 抗肿瘤作用
研究氯化两面针碱对肝癌HepG2裸小鼠移植瘤的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是观察氯化两面针碱对肿瘤重量、体积的影响,通过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并分析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氯化两面针碱2.5、5和10mg·kg-1三个剂量组对肝癌HepG2的抑制率分别为12.06%、35.63%和60.91%;电镜下可见氯化两面针碱给药组肿瘤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并边缘化、核碎裂及胞浆空泡化;染色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凋亡指数为27.5%±3.6%。由此推断氯化两面针碱可以抑制肝癌HepG2的生长,其机制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9. 其他作用
两面针提取物除了上述作用外,两面针还有抗菌、解痉等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1] 两面针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2] 两面针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3] 两面针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两面针提取物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