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荔枝核提取物 新闻专题 荔枝核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荔枝核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发布日期:2020/10/21 8:45:43

背景及概述[1]

荔枝核,又名荔仁、大荔核。始载于《本草衍义》。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的种子。主产于广东、广西;此外,台湾、福建、四川等省亦产。本品味甘、微苦、涩,性温。归肝、肾经。功能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主治疝气痛、睾丸肿痛、胃脘痛、少腹痛以及奔豚气等证。本品入肝经血分,能行血中之气,如肝经血分为寒湿气滞所致的疝气痛、睾丸肿痛,用之最宜。临床上常与橘核、茴香、川楝子、青皮、乌药等配伍应用。有热加黄柏,寒甚加肉桂。《本草衍义》治心痛及疝气疼痛,单用荔枝核,煅存性为末,以酒调服。《坦仙皆效方》玉环来笑丹,治疝气肿,用荔枝核、陈皮、硫黄研末为丸,痛时空心酒下,并治诸气痛。《世医得效方》荔枝散,治肾大如斗,用荔枝核、大茴香、青皮等分为末,以酒调服。其治胃痛,妇女少腹血气刺痛,亦取其温行散滞止痛之意。如《卫生易简方》治胃脘痛,单用荔枝核研末醋调服。《景岳全书》荔枝散,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用荔枝核配木香为末服。若由寒湿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可与高良姜、香附、五灵脂配伍,共奏行气散寒,消瘀止痛之效。妇人少腹中血气刺痛,用荔枝核煅存性,与香附共研为末服,如《妇人良方》蠲痛散。治奔豚气痛,常与小茴、木香、吴萸、肉桂同用,如《医学心悟》奔豚丸。

化学成分[2]

有关分离与鉴定的荔枝核提取物化学成分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挥发性成分类、有机酸和脂肪酸类、氨基酸类、皂苷类、黄酮类、糖类等,主要概括如下:

1.挥发性成分类

荔枝核中含有较多的挥发类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荔枝核中的挥发油,应用GC-MS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鉴定出荔枝核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酯、烯、萘等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0.54%。经GC-MS测定从荔枝核中鉴别了9个挥发性成分,分别为2-乙氧基丁烷、雪松醇、十六酸、苯、甲苯、4-甲基-3-戊烯-2-酮、苯甲酸、(E)-4-苯基3-烯-2-酮和(E)-3-苯基-2-丙烯酸,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E)-3-苯基-2-丙烯酸,为46.76%,其次是(E)-4-苯基3-烯-2-酮,占5.36%,而相对含量最少的是2-乙氧基丁烷,为0.30%。

2.有机酸类

通过使用质谱、红外光谱和氢核磁共振谱从荔枝核中测得一种芳香酸类化合物———原儿茶酸;进一步应用LC-10AT液相色谱仪测定了荔枝核有机酸中的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和丁二酸,样品回收率分别为88.5%~98.8%、95.2%~106.8%、96.8%~103.1%、90.6%~105.7%。

3.氨基酸类

荔枝核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共检出了荔枝核中含有21种游离氨基酸,主要包括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精氨酸和4种未知氨基酸以及6种必需氨基酸,总含量约500μg/kg,其中6种必需氨基酸分别为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占总游离氨基酸量的44%。

4.皂苷类

研究者在不断优化荔枝核皂苷的提取工艺的前提下,获得了荔枝核总皂苷成分,而该成分是荔枝核中的重要活性物质。在荔枝核皂苷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优选研究的预实验中发现了荔枝核皂苷为三萜皂苷,因此根据相关文献选择人参皂苷Rg1为对照品,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测定荔枝核皂苷总含量为1.248%;采用相同方法得出荔枝核皂苷平均含量为1.1662%~1.231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随后,使用SA-1型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技术提取荔枝核总皂苷,纯度可达68.10%。皂苷类的提取与工艺改进技术为开发荔枝核的新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5.黄酮类

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醇类、花素类和黄烷酮类等成分,其中荔枝核中的黄酮以二氢黄酮为主。用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获得不同荔枝核样品中总黄酮含量在5.78%~6.80%之间。也有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纯化荔枝核黄酮,使纯度由31%提高到74%,实现了荔枝核黄酮的富集作用。

6.糖类

用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成分含量时,得出不同荔枝核样品中多糖含量在2.85%~3.34%之间;采用萃取技术及通过结构分析发现荔枝核中含有阿拉伯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等糖类物质,均属于荔枝核多糖类。用超声波浸提与酶处理的方法提取荔枝核中的粗淀粉,提取率为52.90%,其中粗淀粉中淀粉的纯度为73.95%,而淀粉是葡萄糖的高聚体,属于荔枝核多糖。

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2]

荔枝核药理作用研究,从早期的抗氧化、降血糖、保肝作用,到近期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说明荔枝核的生物活性不断被挖掘出来。

1. 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作用

抗氧化剂是维持人类细胞稳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种重要物质,能及时清除肌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减少对细胞的损伤,这无疑在预防衰老和疾病方面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荔枝核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大于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BHT),小于维生素C,其清除·OH和DPPH·的IC50分别为0.160mg/mL、0.032 mg/mL,推断出每克荔枝核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相当于210mg维生素C的总抗氧化作用。而研究表明荔枝核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与酚类成分含量有关。酚类多由一个或多个芳环连接一个或多个OH-所组成,同时发现荔枝核提取物酚类物质中的OH-数目越多,其抗氧化能力则越强,主要机制是通过酚羟基与自由基反应生成较稳定的半醌式自由基,从而终止自由基链式反应达到抗氧化作用。而在相应的实验结果中荔枝核提取物、维生素C、二叔丁基对甲酚的质量浓度均为100 μg/mL时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分别为73.09%、37.64%和9.65%;在当质量浓度为50μg/mL时,相对应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分别为28.30%、12.42%和13.25%。以上数据表明荔枝核提取物拥有强大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且抗氧化能力与剂量呈正相关。

2. 抑制微生物作用

研究表明荔枝的果皮、果核提取物对植物病原性细菌、真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纸片扩散法证实了荔枝核提取物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对链球菌(抑菌圈为15±0.55mm)的抑制作用最强;而采用MDCK细胞培养法对荔枝核提取物进行抗流感病毒实验,发现其对流感病毒细胞病变抑制程度达50%以上,证实了荔枝核提取物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得出荔枝核提取物体外抗腺病毒的抑制率最高可达84.31%,治疗指数为7.56,并推测荔枝核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内某种酶的作用或是通过干扰线粒体功能影响能量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病毒生物合成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对荔枝核抗病毒作用表明,荔枝核提取物在体外还有较强的抗乙肝病毒作用。采用桂林先天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麻鸭以荔枝核总黄酮2g/(kg·d)灌胃给药,用药后15d血清DHBV的DNA水平为0.74±0.42,与生理盐水对照组1.64±0.68比较结果明显降低,进一步证明了荔枝核总黄酮具有明显的抑制乙肝病毒效应。以HepG2.2.15细胞为靶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荔枝核总皂苷提取物和阳性对照药拉米夫定进行培养,发现0.8g/L与0.4g /L两组对靶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3.7%、39.3%,而0.25g/L拉米夫定阳性对照组对靶细胞的抑制率为43.4%,说明了荔枝核总皂苷具有一定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3. 抗肝损伤及肝纤维化作用

肝脏在受到病毒、药物等因素损伤后,会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肝纤维化发展到肝硬化,甚至发展成肝癌。在一系列的肝病研究中,肝损伤、肝纤维化等是常见的肝脏病变。早期采用多种动物模型进行实验,证实了荔枝核对小鼠免疫性肝炎、CCl4、ATT所致肝损伤的模型小鼠血清中升高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提高肝组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使肝细胞免受损伤,从而达到治疗肝损伤目的。随后以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荔枝核总黄酮给药组血清AST、ALT水平及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SOD含量明显升高,而NF-κB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表明荔枝核总黄酮可明显抑制肝组织NF-κB的表达,改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

4. 降血糖调血脂作用

在荔枝核提取液对糖尿病小鼠模型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干预效应的研究中,证实了荔枝核提取液具有降低ALX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血糖,调节血脂紊乱功能。同样以荔枝核水提物治疗糖尿病小鼠模型,结果显示经药物治疗后的模型鼠血糖明显下降、胆固醇清除加速,说明荔枝核水提物对糖尿病小鼠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荔枝仁油能预防和治疗大鼠高脂血症,纠正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提高HDL-C的含量和HDL-C/TC比值;在荔枝核降血糖、调血脂和抗氧化的实验研究发现荔枝核能降低高血糖、糖尿病以及高脂3种动物模型中的血清TC,提高HDL-C含量和HDL-C/TC比值,产生降血糖和调血脂的药理效应。

5. 抑制肿瘤作用

对于荔枝核抗肿瘤的研究已经从荔枝核的水提物、含药血清以及相关活性成分全方位地得到了突破,并进一步阐述了荔枝核抗肿瘤的免疫作用机制。荔枝核水提取物对于鼻咽癌CNE-2Z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且在48h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抑制效果,在质量浓度为50μg/mL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可达到89.03%,在质量浓度100μg/mL时抑制率可达到98.54%,该结果显示荔枝核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细胞效应。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对不同剂型荔枝核含药血清的抗肿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荔枝核水提物和荔枝核颗粒剂在体内、外均能抑制小鼠S180、EAC细胞生长,从而获得荔枝核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结论。荔枝核提取物有抑制乳腺癌MCF-7的作用,采用MTT法测定荔枝核提取物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荔枝核提取物中的表儿茶素和花青素B2抑制MCF-7细胞的IC50分别为102μg/mL和99μg/mL,其抑制效果比紫杉醇弱,但其抗癌活性不可否认。

1)调节Bcl-2/Bax蛋白的表达:在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蛋白家族成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抗凋亡蛋白,主要有Bcl-2、Bcl-XL、Bcl-W、Mcl-1、CED9等;另一类是促凋亡蛋白,主要包括Bax、Bak、Bcl-XS、Bad、Bik、Bid等。细胞内促凋亡蛋白Bax与抗凋亡蛋白Bcl-2的相对表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细胞对生存压力做出的最终命运抉择———凋亡或存活,下调Bcl-2蛋白或上调Bax蛋白均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反之则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大量研究已证实荔枝核有效成分通过调节抗凋亡蛋白Bcl-2与促凋亡蛋白Bax二者的比例,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通过Westernblot测定分析,证实了荔枝核对小鼠S180、EAC细胞生长的抑瘤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减少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而达到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目的。在此之后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得到了荔枝核水提物和荔枝核颗粒剂在体内、外均能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凋亡基因,包括升高Bax和降低Bcl-2的表达来抑制小鼠S180、EAC细胞,最终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2)调节NF-κB蛋白的表达NF-κB是1986年在B细胞中发现的一种结合于免疫球蛋白κ轻链增强子上的核蛋白,包括5个亚单位:Rel(cRel)、p65(RelA,NF-κB3)、RelB和p50(NF-κB1)、p52(NF-κB2),主要诱导相关基因转录发挥抗肿瘤作用。在荔枝核抗肿瘤作用中NF-κB作为一种主要的细胞生存信号分子,可通过抑制NF-κB蛋白表达而下调p65亚基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降低Bcl-2家族的抗凋亡成员等发挥抗肿瘤作用。

6. 调节免疫机制

在多种疾病发生过程中均涉及到免疫调节机制的失控,如糖尿病、肝纤维化以及肿瘤等。一般在免疫调节机制中涉及多种免疫分子,其中包含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分子等;当然也离不开细胞免疫调节的作用。在荔枝核调节免疫机制的实验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免疫分子。

1)调节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不论在炎症还是肿瘤生长的病理过程,均可能导致分泌失调,荔枝核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的表达达到治疗目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肝纤维化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探讨荔枝核总黄酮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大鼠的PDGF、TNF-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时,发现荔枝核总黄酮可以下调肝纤维化大鼠的PDGF、TNF-αmRNA表达水平,达到抑制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此外,在荔枝多糖LCP50和LCP50W对小鼠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研究中,得到2种多糖成分均能显著增加Th1细胞的IFN-γ分泌和降低Th2细胞IL-4的分泌,说明荔枝多糖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因子IFN-γ和IL-4来达到治疗目的。在观察荔枝核提取物对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肝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表达的影响时,发现荔枝核提取物能显著减轻NASH大鼠肝组织MIF表达。MIF是一种介导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关键因子,可促使巨噬细胞在肝血窦中聚积,激活巨噬细胞分泌IL-1、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并可加重肝细胞的损害,荔枝核提取物通过控制MIF因子的表达而达到治疗NASH目的。

2)调节免疫球蛋白(Ig)Ig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介导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应答可分为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而再次应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IgG。在荔枝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中发现荔枝多糖能增加清中Ig数量;进一步进行了荔枝核对小鼠肿瘤动物模型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通过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血清抗体水平,结果表明荔枝核颗粒剂能升高S180荷瘤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推测荔枝核颗粒剂对荷瘤小鼠的作用可能通过调节再次免疫应答抗体IgG的含量而发挥效应,说明荔枝核能通过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参与小鼠机体的免疫应答。

3)调节补体分子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等蛋白组成,在抗体介导的对肿瘤的杀伤作用中发挥着辅助作用;而补体受体是介导补体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分子,其中红细胞上具有C3b受体,可与C3b致敏酵母多糖粘附形成红细胞C3b受体花环(E-C3bR),在免疫黏附中发挥效应,其免疫黏附作用的强弱与红细胞膜表面C3bR的数量及活性呈正相关。在小鼠红细胞免疫抑制模型及免疫功能测定的实验中用环磷酰胺导致免疫抑制的小鼠来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时,结果与正常小鼠相比,红细胞上C3bR的数量及活性明显降低,表明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时的E-C3bR形成率呈下降趋势。在研究荔枝核的免疫调节过程中,通过补体的花环实验验证了补体受体C3b的调节作用,荔枝核颗粒剂高剂量组(62g/kg)和低剂量组(31g/kg)对S180荷瘤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中,显示两组不同浓度的荔枝核颗粒剂均能明显提高E-C3bR形成率,该结果说明荔枝核对S180荷瘤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C3b、C3bR活性来达到疗效。

4)调节Toll样受体(TLR)Toll样受体(TLR)模式识别受体(PRR)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与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结合后,通过NF-κB等相关信号途径,引起多种促炎症因子基因的激活,通过炎症反应清除病原体感染。在对荔枝核总黄酮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中,认为高剂量荔枝核总黄酮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肝组织TLR4/NK-κB的表达来改善胆管阻塞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而进一步探讨荔枝核总黄酮(TFL)对胆管阻塞型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LR2、TLR4表达的影响时,发现200mg/(kg·d)TFL能抑制肝纤维化大鼠两类Toll

样受体表达,从而改善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由此推测胆总管结扎大鼠肝纤维化可能与TLR2、TLR4表达增加有关。

制备[1]

一种防治前列腺癌的荔枝核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荔枝核粉碎至20目,加入荔枝核粉3-4倍量的体积浓度为50-70%的乙醇溶液中,控制温度为50-60℃,压力为1-2MPa下振荡搅拌24h,之后用频率为20-30kHz的超声处理30-45min,冷却至室温,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步骤b、将滤渣分为等质量的两份A和B,向A中加入4倍量的体积浓度为70-80%乙醇溶液,搅拌均匀,之后用频率为3-30GHz微波辐射30-40s,冷却至室温,过滤,得到第二滤液和第二滤渣;向B中加入4倍量的体积浓度为30-50%的乙醇溶液,搅拌均匀,之后用频率为3-30GHz微波辐射30-40s,冷却至室温,过滤,得到第三滤液和第三滤渣;

步骤c、将滤液、第二滤液和第三滤液按体积比为3-5∶2-3∶0.5-1合并得到滤液混合物,将第二滤渣和第三滤渣合并得到滤渣混合物,按每1kg滤渣混合物加入10L滤液混合物回流提取2次,控制加热温度为70-75℃,加热时间分别为2h和1.5h,分别过滤获得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得到第四滤液;

步骤d、对第四滤液进行减压蒸馏,压力控制在3-4kPa,温度控制在30-40℃,收集蒸馏瓶中的液体至其相对密度为1.05-1.15,得到浓缩液;

步骤e、将步骤d得到的浓缩液与2-4倍体积的乙酸乙酯混合处理,振荡20-30min,自然静置20-30min,分层后萃取获得乙酸乙酯部位初级提取物,之后对乙酸乙酯部位初级提取物进行减压蒸馏,收集蒸馏液至不再有液滴滴出,其中,蒸馏压力控制在2-3kPa,温度控制在30-40℃,之后将收集到的蒸馏液冷冻干燥,得到乙酸乙酯部位次级提取物。

主要参考资料

[1]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七十八中药学

[2] 荔枝核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3] CN201410488248.7一种防治前列腺癌的荔枝核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分享 免责申明

荔枝核提取物生产厂家及价格列表

荔枝核提取物

¥80

陕西新阳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4/12/19

荔枝核提取

¥120

陕西新天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4/12/18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荔枝核提取物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