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
野百合 性质
熔点 | 204 °C (dec.) (lit.) |
---|---|
比旋光度 | -54.8o (C=5 IN CHLOROFORM) |
沸点 | 463.55°C (rough estimate) |
密度 | 1.1512 (rough estimate) |
折射率 | 1.5500 (estimate) |
储存条件 | 2-8°C |
溶解度 | 可溶于DMSO(加热时高达50mg/ml)、乙醇(加热时高达10mg/ml)或氯仿等有机溶剂(高达50mg/ml) |
形态 | 固体 |
酸度系数(pKa) | 12.21±0.60(Predicted) |
颜色 | 白色 |
水溶解性 | 11.86g/L(temperature not stated) |
Merck | 13,6274 |
BRN | 48732 |
稳定性 | 自购买之日起 1 年内保持稳定。 DMSO 或乙醇溶液可在 -20°C 下保存长达 1 个月。 |
InChIKey | QVCMHGGNRFRMAD-XFGHUUIASA-N |
LogP | -0.370 (est) |
(IARC)致癌物分类 | 2B (Vol. 10, Sup 7) 1987 |
EPA化学物质信息 | Monocrotaline (315-22-0) |
野百合 用途与合成方法
野百合为一种双稠吡咯啶型生物碱,分子式C16H23NO6。它存在于野百合属植物中,在假他兰、响铃豆、大叶猪屎豆及农吉利中均含有它,在农吉利种子中含量可达0.4%,是提取农吉利碱的重要资源。1935年W.M.尼尔和L.L.鲁索夫首先从美丽野百合中分离出来野百合,此后它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逐渐被发掘。
图1 野百合的性状图
野百合为白色棱柱状结晶,可溶于乙醇,易溶于氯仿,微溶于苯或水。中国科学工作者发现野百合对小鼠肉瘤-180、白血病L-615、大鼠瓦克癌-256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经临床试用证明,野百合对治疗皮肤癌有较好的疗效,但农吉利碱毒性较大,剂量过大可引起肝昏迷而造成死亡。
野百合为双稠吡咯啶类生物碱,提取自豆科植物农吉利(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或大叶猪尿青(Crotalaria assamica Benth)。野百合靠烷化DNA而发挥抗癌作用,本品对多种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因野百合对肝脏有严重毒性,故局部应用治疗皮肤癌和宫颈癌。野百合属双稠吡咯啶生物碱,对癌细胞DNA可发生烃化作用,而起抗癌作用,注射后主要分布于肝、肾和胃,在肝脏中存留时间较长,故对肝毒性亦大。
全身应用野百合的毒性严重包括骨髓抑制,肝毒、胃肠道反应,泌尿系刺激症状等,局部用药毒性较轻。野百合导致的胃肠道反应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野百合有骨髓抑制的作用,它可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等。该物质对肝、肾有损害及泌尿系有刺激症状。
野百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局部、外敷治疗皮肤癌,如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疗效较佳,对宫颈癌、阴茎癌局部注射用。野百合虽然具有抗癌作用,但其全身应用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尤其是肝毒性。因此,在治疗急性白血病等需要全身应用药物的疾病时,野百合已经被废弃,因为其肝毒性会对患者的整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安全信息
危险品标志 | T |
---|---|
危险类别码 | 25-40-35 |
安全说明 | 36/37/39-45 |
危险品运输编号 | UN 1544 6.1/PG 3 |
WGK Germany | 3 |
RTECS号 | QB3140000 |
危险等级 | 6.1(b) |
包装类别 | III |
海关编码 | 29399990 |
毒害物质数据 | 315-22-0(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
毒性 | LD50 orally in rats: 71 mg/kg (Newberne) |
野百合 价格(试剂级)
更新日期 | 产品编号 | 产品名称 | CAS号 | 包装 | 价格 |
---|---|---|---|---|---|
2024-11-11 | XW03152202 | 野百合碱 | 315-22-0 | 50MG | 402 |
2024-11-11 | XW03152201 | 野百合碱 | 315-22-0 | 50MG | 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