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氯碘苯的应用与研究
发布日期:2025/2/8 14:24:55
简述
间氯碘苯又名3-氯碘苯,分子式为C6H4ClI,分子量为238.45。常温常压下间氯碘苯的性状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其他物理数据如下:密度:1.926 g/mL at 25℃(lit.);熔点:95-96℃;沸点:103-104℃ at 15 mm Hg(lit.);闪点:215 °F;折射率:n20/D 1.631(lit.)。
毒性研究
为探明间氯碘苯等卤代苯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致毒机理,为化学品环境风险的评价提供依据。研究人员采用细菌生长抑制试验,测定了17种卤代苯类化合物对长江水中混合细菌的慢性毒性,选用价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对毒性数据进行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实验测了17种卤代苯类化合物的MATC值,毒性范围为4.31(氯苯)~5.25(1,2,4三-氯苯)。卤代苯类化合物对长江水细菌的慢性毒性主要与苯环上取代基的种类,数目有关。取代基对毒性的贡献表现为:Br>Cl>NH2>OH。取代基数目越多,化合物毒性越强[1]。
应用
4-氯-2-(三氟乙酰基)苯胺盐酸盐水合物及其游离碱是抗病毒药依法韦仑重要中间体,间氯溴苯或者间氯碘苯与金属镁做格氏反应生成格式中间体,然后再与三氟乙酰哌啶、三氟乙酸、三氟乙酸酐、三氟乙腈、三氟乙酰二乙胺反应得到2,2,2-三氟-(3'-氯苯基)乙酮(4-氯-2-(三氟乙酰基)苯胺盐酸盐水合物及其游离碱的中间体)。具体地,将间氯溴苯、间氯碘苯或间二氯苯溶解于四氢呋喃、甲基叔丁基叔、石油醚等醚类溶剂中、或者溶解在苯、甲苯,戊烷,己烷,庚烷等溶剂中、或者溶解在这些溶剂的混和溶剂中,低温下通过与丁基锂或者异丙基氯化镁氯化锂发生卤-金属交换得到中间体,然后再与三氟乙酸酯或者三氟乙酸金属盐反应,加酸(包括盐酸、硫酸、磷酸,优选盐酸)后处理后即可得到2,2,2-三氟-(3'-氯苯基)乙酮[2]。
此外,间氯碘苯还是合成N-(3-氯苯基)-4-氨基蒽酮等杂环物质的重要中间体。具体的合成步骤如下:在装有磁搅拌子,回流冷凝管的三颈瓶中加入6.69克1-氨基蒽醌(0.03摩尔),200毫升1N氢氧化钠水溶液,搅拌,加热回流分批加入保险粉40克。加完后继续回流两小时,停止加热,冷却,用苯100毫升萃取三次,有机层合并分别用碳酸氢钠饱和溶液,水100毫升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除去溶剂,用层析柱纯化,获得4-氨基蒽酮4.73克,产率为75%。在装有磁搅拌子,回流冷凝管的三颈瓶中加入2.09克4-氨基蒽酮(0.01摩尔),2.38克间氯碘苯(0.01摩尔),0.1克铜粉,0.1碘化亚铜,无水碳酸钠1.59克(0.015摩尔),硝基苯200毫升,加热回流24小时,冷却,加入水500毫升,苯萃取,每次用苯100毫升,有机层无水硫酸钠干燥。抽干溶剂,层析柱纯化,展开剂为苯,得N-(3-氯苯基)-4-氨基蒽酮1.07克,产率为33.5%。氢谱1H NMR(CDCl3)4.34(s,2H),6.50-8.00(m,11H),8.29(m,1H),11.20(s,1H);红外光谱IR(neat)3055,1660,1588,1302(cm-1)。通过上述步骤制得的N-(3-氯苯基)-4-氨基蒽酮属于大黄素衍生物,具有抗肿瘤作用[3]。
参考文献
[1]李玉梅.卤代苯的分子连接性指数与其毒性的QSAR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7):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0.17.127.
[2]屠勇军;陈克喜,4-氯-2-(三氟乙酰基)苯胺盐酸盐水合物及其游离碱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3]史顺程,程小伟,赵士民.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大黄素衍生物的制作方法.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间氯碘苯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