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又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 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熔点135~140℃,是一种常用的退热镇痛药和抗风湿类药,分子式C9H8O4 ,分子量180. 16。
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而且服用阿司匹林还能使胆道再次结石的可能性减少50%,使人患白内障的可能性减少70%,对防治乳腺癌、肺癌、皮肤癌等也有较好的功效。
【作用机制】
1、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
2、抗炎作用: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
3、解热作用: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抗风湿作用;
4、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抗炎作用;
5、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此作用为不可逆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口服普通剂型的达峰时间为1~2h,血药峰浓度为25~50μg/ml,服后2~ 3小时达血药浓度高峰,生物利用度为80%~100%,可进入胎盘、乳汁和唾液,也能渗入关节腔和脑脊液。血浆蛋白结合 率为50%~90%。服用小剂量时,原形的半衰期(t1/2)为15~ 20min,在体内首先部分被水解为水杨酸,水杨酸的t1/2为2~3 h,以后大部分在肝脏中代谢,90%以结合型、10%以游离型由肾脏排泄。长期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水杨酸的t1/2可达 20h以上,反复用药时可达5~18h。
【临床应用】
(1)镇痛、解热:每次0.3~0.6g,每日3 次;小儿每日30~60mg/kg,分 4~6次。可以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 肉痛及痛经,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本品只能缓解症状,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进行对因治疗。
(2)抗炎、抗风湿:每次0.6~ 1g,每日3~4次; 小儿每日 0.1~0.15g/kg,分3~4次,症 状控制后剂量减半,6~8周为一疗程。用药后可解热,使关节疼痛等 症状缓解,红细胞沉降率下降,但不能改变风湿热的基本病理变化,也不能治疗和 预防风湿性心脏损害及其他并发症。
(3)关节炎:一日3~6g,分4次服用。本品也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肌肉疼痛,以缓解症状。但近年在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品。
(4)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和胆管蛔虫症。一次1g,一 日2~3次,连用2~3日;阵发性绞痛停止24h后停药,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5)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短暂性 脑缺血或脑卒中(中风),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抗血栓,每日50~ 100mg,每日1次。
【合成】
原理如下,它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醋酐对水杨酸进行O-酰化反应得到的。
【不良反应】
(1)最常见胃肠道刺激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重者可有溃疡、胃肠出血、血清ALT及AST升高。
(2)凝血酶原减少、凝血时间延长、加重出血倾向,贫血、中性粒细 胞与血小板减少。
(3) 过敏反应: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
(4)剂量过大可发生“水杨酸反应”:如头痛、 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减听衰、精神障碍等。(5)少数人,尤其是老年人,伴有心肝肾功能损害者,可影响肾功能,甚至肾衰。
(6)对血液的影响阿司匹林通常不改变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及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的含量。但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7)心脏毒性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心血管没有重要的直接作用。大剂量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而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中毒剂量可通过直接和中枢性血管运动麻搏作用而抑制循环功能。
(8)瑞氏综合征阿司匹林应用于儿童流感或水痘治疗时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瑞氏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脑病和肝脏脂肪浸润综合征,常常发生于某些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后。
(9)其他可有脱发、味觉异常、血尿酸增高。
【注意事项】
1.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1 岁以下婴儿不宜用,胃及十二指 肠溃疡患者慎用或不用,如需应 用应与抗酸药(如胃舒平、碳酸 钙或氢氧化铝等) 同服或用肠溶 片。血友病及手术前1周的患 者、妊娠期妇女应避免应用。
2. 年老体弱或体温在40℃ 以上者,解热时宜用小量,应多 喝水,以免大量出汗而造成脱水 和电解质失衡。
3. 据国内外医药界报道, 阿司匹林用于儿童可引起雷耶综 合征 (Rey Syndrome),现已有 不少国家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不宜使用,有报道,16岁以下的儿童、少年患流感、水痘或其它病毒性感染,再服用阿司匹林,出现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合并脑病症状,虽少见,却可致死。
4. 饮酒前后不可服用本品, 否则易损伤胃粘膜造成出血。
5. 手术前一周应停用,避免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出血不止。
6. 哮喘病人应避免使用,有部分哮喘患者可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大发作。
7. 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否则可引起中毒,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严重者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药物相互作用】
1. 与其他水杨酸类药、双香豆素类抗凝血药、磺酰脲类降 糖药、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甲氨蝶呤等合用时,可增强后者的作用。
2. 不宜与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否则使后者血浓度明显降低,布洛芬和阿司匹林同用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
3. 不可与氨茶碱或其他碱 性药物 (如碳酸氢钠) 合用,否 则促进本品的排泄而降效。
4.不宜与降糖灵、优降糖及氯磺丙脲等药物合用,因为阿司匹林有降血糖作用,可缓解降血糖药的代谢和排泄,使降血糖作用增强,二者合用会引起低血糖昏迷。
5.不宜与消胆胺合用,否则会形成复合物妨碍药物吸收。
6.不宜与利尿药合用,会使药物蓄积体内,加重毒性反应;乙酰唑胺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使血药浓度增高,引起毒性反应。
7.阿司匹林能减少维生素C在肠内吸收,促其排泄,降低疗效;维生素B1能促进阿司匹林分解,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
8.长期使用强的松、地塞米松、强的松龙会引起胃、十二指肠,甚至食管和大肠消化道溃疡,阿斯匹林可加重这种不良反应,因此不宜同服。
【制剂与规格】
阿司匹林片:25mg×100片/盒(瓶),50mg×100片/盒(瓶),100mg×30片/盒(瓶), 0.3g×100片/盒(瓶),0.5g×10片/盒(瓶)。
阿司匹林肠溶片:25mg×100(×60)片/盒(瓶),40mg×100片/盒(瓶),50mg×100片/盒(瓶),100mg×30片/盒(瓶)。
阿司匹林肠溶胶囊(微丸型):75mg×20粒/盒(瓶),100mg×10(×30)粒/盒(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