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量肝素钙 用途与合成方法
低分子量肝素钙由猪源肝素经亚硝酸解聚制取,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在体内能生产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因其生物利用度高、无需实验室监测、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副反应少而倍受青睐。与普通肝素相比,其还具有以下优点:
1.抗凝作用可预测,勿需严密监测凝血参数,可以根据体重给药,临床上能达到有效的抗凝作用;
2.半衰期较长,每天仅需给药1-2次;
3.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少见。
药理作用: 低分子量肝素钙能够分离抗血栓活性和抗血凝活性,血浆中凝血酶活性与血凝关系密切,活性因子与血栓形成关系较密切,同时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降低血小板聚集力的抗血栓及抗凝作用,在肾内,这种作用能够抑制肾小球内微血栓的形成,同时促进纤维和细胞外基质降解,保证肾内血流畅通,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脑梗死后反映高凝状态指标如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及凝血酶片断显著增高,抗凝治疗可降低这些指标,改善高凝状态,改善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阻止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使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恢复,这是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脑梗死进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低分子量肝素钙不被血小板因子中和,对血小板功能亦无明显影响。 本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由测定血浆抗因子Xa活性来确定,皮下注射后3小时达到血浆峰值,随后逐渐下降,直至用药后24小时仍可监测到,消除半衰期约3.5小时(而静脉注射为2.2小时)。皮下注射的生物利用度98%,而肝素只有30%。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本品后导致血浆抗因子Xa活性剂量依赖地增加,多数情况下不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故能按体重给药。静脉注射的最高血浆抗因子Xa活性大约是皮下注射的3倍。本品在肝脏代谢,主要由肾脏消除。本品不能透过胎盘。
图1为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 本品采用腹壁皮下注射。
1.血液透析时预防血凝块形成:应根据患者情况和血透技术条件选用最佳剂量。每次血透开始时应从血管通道动脉端注入本品单一剂量。对没有出血危险的患者,可根据其体重使用下列起始剂量:体重小于50kg、50~69kg、大于或等于70kg者分别给予0.3ml、0.4ml、0.6ml。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适当减小上述推荐剂量。若血透时间超过4小时,应根据最初血透观察到的效果进行调整,再给予小剂量本品。
2.预防血栓形成
(1)普通手术:每日0.3ml,皮下注射通常至少持续7天。首剂在术前2~4小时给予(但硬膜下麻醉方式者术前2~4小时慎用)。
(2)骨科手术(常规麻醉):术前12小时、术后12小时及24小时各皮下注射给药40IU/kg。术后第2、3天每天给药40IU/kg,术后第4天起每天给药60IU/kg,至少持续10天。
(3)治疗用药:对深部静脉血栓治疗量应根据病人体重及血栓或出血的高危情况确定,一般每日用量为184~200IU/kg,分2次给予(即92~100IU/kg,每天2次),每12小时给药1次,持续10天。 引起出血倾向,发生率低;偶可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罕见中度血小板减少症和注射部位轻度血肿和坏死。对本品过敏者及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禁用。有过敏史、有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脑出血、严重肝肾疾患、严重高血压、视网膜血管性病变、先兆流产者慎用;已口服足量抗凝药者慎用。不宜用作体外循环术中抗凝剂。较少诱发血小板减少症,仍有可能在用药5~8d后发生,故应在用药前和用药第1个月内定期查血小板计数。
有关低分子量肝素钙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是由Chemicalbook的鲍泉编辑整理。 对肝素过敏、有自发出血倾向者、血液凝固迟缓者(如血友病、紫癜、血小板减少)、溃疡病、创伤、产后出血者及严重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注射液:0.2ml(无刻度):2050IU;0.3ml(无刻度):3075IU;0.4ml(无刻度):4100IU;0.6ml(有刻度):6150IU;0.8ml(有刻度):8200IU;1ml(有刻度):5000IU;1ml(有刻度):10250IU。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IU; 5000IU。 本品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也可用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凝块形成。
药理作用: 低分子量肝素钙能够分离抗血栓活性和抗血凝活性,血浆中凝血酶活性与血凝关系密切,活性因子与血栓形成关系较密切,同时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降低血小板聚集力的抗血栓及抗凝作用,在肾内,这种作用能够抑制肾小球内微血栓的形成,同时促进纤维和细胞外基质降解,保证肾内血流畅通,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脑梗死后反映高凝状态指标如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及凝血酶片断显著增高,抗凝治疗可降低这些指标,改善高凝状态,改善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阻止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使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恢复,这是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脑梗死进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低分子量肝素钙不被血小板因子中和,对血小板功能亦无明显影响。 本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由测定血浆抗因子Xa活性来确定,皮下注射后3小时达到血浆峰值,随后逐渐下降,直至用药后24小时仍可监测到,消除半衰期约3.5小时(而静脉注射为2.2小时)。皮下注射的生物利用度98%,而肝素只有30%。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本品后导致血浆抗因子Xa活性剂量依赖地增加,多数情况下不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故能按体重给药。静脉注射的最高血浆抗因子Xa活性大约是皮下注射的3倍。本品在肝脏代谢,主要由肾脏消除。本品不能透过胎盘。
图1为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 本品采用腹壁皮下注射。
1.血液透析时预防血凝块形成:应根据患者情况和血透技术条件选用最佳剂量。每次血透开始时应从血管通道动脉端注入本品单一剂量。对没有出血危险的患者,可根据其体重使用下列起始剂量:体重小于50kg、50~69kg、大于或等于70kg者分别给予0.3ml、0.4ml、0.6ml。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适当减小上述推荐剂量。若血透时间超过4小时,应根据最初血透观察到的效果进行调整,再给予小剂量本品。
2.预防血栓形成
(1)普通手术:每日0.3ml,皮下注射通常至少持续7天。首剂在术前2~4小时给予(但硬膜下麻醉方式者术前2~4小时慎用)。
(2)骨科手术(常规麻醉):术前12小时、术后12小时及24小时各皮下注射给药40IU/kg。术后第2、3天每天给药40IU/kg,术后第4天起每天给药60IU/kg,至少持续10天。
(3)治疗用药:对深部静脉血栓治疗量应根据病人体重及血栓或出血的高危情况确定,一般每日用量为184~200IU/kg,分2次给予(即92~100IU/kg,每天2次),每12小时给药1次,持续10天。 引起出血倾向,发生率低;偶可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罕见中度血小板减少症和注射部位轻度血肿和坏死。对本品过敏者及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禁用。有过敏史、有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脑出血、严重肝肾疾患、严重高血压、视网膜血管性病变、先兆流产者慎用;已口服足量抗凝药者慎用。不宜用作体外循环术中抗凝剂。较少诱发血小板减少症,仍有可能在用药5~8d后发生,故应在用药前和用药第1个月内定期查血小板计数。
有关低分子量肝素钙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是由Chemicalbook的鲍泉编辑整理。 对肝素过敏、有自发出血倾向者、血液凝固迟缓者(如血友病、紫癜、血小板减少)、溃疡病、创伤、产后出血者及严重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注射液:0.2ml(无刻度):2050IU;0.3ml(无刻度):3075IU;0.4ml(无刻度):4100IU;0.6ml(有刻度):6150IU;0.8ml(有刻度):8200IU;1ml(有刻度):5000IU;1ml(有刻度):10250IU。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IU; 5000IU。 本品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也可用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凝块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