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醇化酶 用途与合成方法
烯醇化酶(enolase,酶分类编号:EC4.2.1.11)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物种细胞内。由于在进化中的保守性较高,烯醇化酶在很长时间里一直被认为是功能单一的酶类,其结构和催化过程也研究得比较透彻。然而,随着近年来对多种生理学和病理学过程的深入研究,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烯醇化酶参与了这些过程,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过多年研究,已对烯醇化酶的功能多样性有一定了解,如其具有晶状体蛋白、热激蛋白和原癌基因调控蛋白等多重功能,而最引人关注的则是其在病原生物侵染寄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烯醇化酶由Lohman和Mayerhof发现于1934年,能催化2-磷酸甘油酸(2-PGE)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相互转化。
烯醇化酶是一种金属结合酶,其催化能力的实现需要二价金属离子的存在,天然状况下通常是镁离子与之结合。因为烯醇化酶参与的糖酵解过程在代谢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自然界体内各种生物中都存在烯醇化酶。多数生物的烯醇化酶只有1种,但脊椎动物体内一般有3种异构体:α型在多数组织中都有分布,β型仅存在于肌肉组织中,γ型则为神经组织所特有。天然状态下烯醇化酶在脊椎动物中通常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常见组合形式有αα、ββ、γγ、αβ和αγ等5种;而原核生物中则多以八聚体形式存在,如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的烯醇化酶均为由4个二聚体形成的八聚体。
现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很多不同种类病原生物的烯醇化酶都能促进对寄主的侵染,并且逐渐发现在病原生物侵染昆虫的过程中烯醇化酶也具有重要作用,说明利用表面或分泌的烯醇化酶来促进侵染过程是很多病原生物所采用的一种通用策略,是不同病原生物应对相似寄主环境产生趋同进化的结果。虽然对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来说,病原生物烯醇化酶促进侵染是有害的,但在有害生物防治中,却可考虑利用烯醇化酶这一特性来帮助昆虫病原生物突破寄主组织屏障,快速扩散到寄主体内,以加速其致病过程,最终提高杀虫毒力。由于烯醇化酶主要在寄主身体组织内部起作用,要利用其增强昆虫病原生物的毒力,就必须使昆虫病原生物进入寄主体内后能够表达烯醇化酶,这就需要借助基因工程手段的帮助。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防因子的遗传改良已有很多尝试,基因工程成为克服生防因子自身局限和提高杀虫毒力的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