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尼株单抗的药理作用
发布日期:2020/2/25 8:22:23
背景及概述[1][2]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上升并导致视力明显下降的视网膜疾病,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AMD发生于眼底视网膜黄斑部,通常一眼先发病,最终双眼受累。雷尼株单抗(雷尼株单抗)(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是第二代人源化的抗VEGF重组鼠单克隆抗体片段Fab部分,是一种非选择性的VEGF抗体,相对分子质量为4.8X10,pH值为5.5,美国FDA于2006年6月30日批准其用于治疗AMD的患者。它能阻止CNV的形成,降低病变血管的渗漏。临床研究证明其治疗渗出性AMD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
药理作用[2]
本品为一种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为肠道杆菌(E.coli)在含四环素的培养液中的产物。其受体结合部位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相对分子质量为48000,包括有生物活性的裂解片段VEGF。VEGF—A可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渗漏,被认为是导致湿性:老年黄斑病变的原因。这种结合防止并阻碍了血管受体(VEGFR1和VEGFR2)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的相互作用,阻止血管内皮增生,减少了视黄斑区血管的渗漏和视网膜新血管(CNV)的生成。黄斑病变与光学相干层析扫描(OCT,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测得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荧光素眼底造影测得的CNV血管渗漏有关。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2,3,5,8,12个月对184例患者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进行测定,结果12个月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本品与伪手术组相比明显降低。
药动学[2]
动物试验表明,玻璃体内注射本品后1d血药浓度达峰值,消除半衰期为3d。血清与玻璃体内的药物浓度同步降低(后者浓度高于前者约2000多倍)。AMD患者每月注射本品0.5mg,其血浆浓度极低(0.3~2.36ng·mL),远远低于体外细胞增生法测得的VEGF—A50%抑制浓度(11~27ng·mL)。在每眼0.05~1.0mg的剂量范围内,血清峰浓度与剂量呈正比。群体药动学表明,每眼0.5mg注射后1d达血清峰浓度(C⋯为1.5ng·mL。‘),最小稳态浓度为0.22ng·mL~。玻璃体内平均t约为9d。人体玻璃体药物浓度高于人体血清浓度90000倍。
药物不良反应[2]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结膜出血、眼痛、玻璃体漂浮物(飞蚊症)、视网膜出血等。与注射过程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2%的包括眼部感染和眼压升高;<0.1%的包括:眼内炎、孔源性的视网膜剥离、医源性自内障。非眼部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4%)主要为动脉栓塞性疾病。
临床评价[2]
一项为期2年的多中心、双盲、假(注射)对照研究,716例轻微典型性或隐匿性(无典型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本品0.3或0.5rag)或假注射,每月1次,共24个月。结果12个月时,视力下降少于l5个字母的患者在本品0.3和0.5mg组及假注射组分别为94.5%(225/238),94.6%(227/240)和62.2%(148/238);视力改善≥15个字母的患者,分别为24.8%,33.8%和5.0%,本品两治疗组与假注射组相比,P均<0.001。0.3和0.5mg组患者视力分别平均增加6.5和7.2个字母,而假注射组视力平均下降10.4个字母。24个月时,视力改善仍持续存在。另一项为期2年的多中心、双盲研究,纳入423例患者,随机接受每月1次玻璃体注射本品0.3或0.5mg加假光动力学治疗(PDT)或假注射加有活性维替泊芬的光动力学治疗。12个月后,本品0.3或0.5mg组和维替泊芬组视力下降<15个字母的患者数量百分比分别为94.3%,96.4%和64.3%;视力改善≥15个字母的患者分别为37.5%,40.3%和5.6%。本品两治疗组与维替泊芬组相比,P均<0.001。表明本品在治疗以典型性新生血管为主的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方面优于维替泊芬。
主要参考资料
[1]雷尼株单抗(雷尼株单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评价
[2]雷尼株单抗(雷尼株单抗)注射液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雷尼株单抗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