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蓝染色工艺
发布日期:2021/5/13 16:21:24
靛蓝染色,又称蓝染,《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对蓝染工艺的相关解释为:“靛蓝染色工艺,典型的东方传统布料染色方法。”而蓝染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中国古代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中“五月......起灌兰蓼”出现的,这里的“兰蓼”即是制作蓝染的原材料蓝草的一种,这说明靛蓝染色工艺已有相当长的制作使用历史。
早在人类所生存的石器时代,人们揉搓蓝草后发现手上的颜色逐渐由青绿色褪为难以洗去的蓝色,这就启示了人们用蓝草去揉搓染制纺织物。这种较为原始的靛蓝染色方法是将所采摘的蓝草与纺织物一起在石板上揉搓并均匀染色后,晾干、水洗即可。
但在原始染色方法染色时会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纺织物上会残留许多蓝草残渣难以去除,又或者纺织物被蓝草磨损过多破坏纤维层而影响质量。因此,人们逐渐找到了解决方法,即是浸染。浸染的方法是将蓝草去除根茎后把叶子置于容器内捣碎,并加入冷水浸泡一段时间,去除残渣后放入纺织物浸染,取出晾干、水洗即可。
随着浸染技术的使用,在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当容器内的染液通过长时间的静置后,会发现容器底部形成蓝色的沉淀物,而这些蓝色沉淀物能够自行发酵并能使用于对纺织物的重复染色。人们通过对这种现象的长时间的实践观察,从而使得蓝草制靛和自然发酵染色技术出现。
《齐民要术·种蓝》中记载了“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这说明在北魏末年蓝草制靛和自然发酵染色技术已经能够被很好地运用了。
此外,通过从蓝草中制取靛蓝,再使其发酵用于染色,可以不受限于季节及地点的变化来进行染色制作,也提高了染料的利用率。因此,蓝草制靛和自然发酵染色技术是靛蓝染色工艺上的一大进步。
自然发酵染色是通过制靛中蓝草所产生的微生物的生产繁殖和代谢活动来进行发酵还原染色的。为了使靛蓝染料充分自然发酵还原,人们在制作时所需时间都比较长,并且难以控制其中菌种,有较大的随机性等。为了避免以上不足之处,人们进行长期地摸索尝试后,发现了主动将米酒或酒糟加入靛蓝染液中能使其较为稳定地产生发酵还原作用。自此,人工发酵还原染色的实现是靛蓝染色技术的又一大进步。
可能蓝染的制作过程看起来似乎很普通和简单,但正是这看似简单甚至枯燥乏味的劳作,才换来精美蓝染的开始,而每个劳作都被视为神圣的职责,可谓是轻盈的蓝染,深沉的背负,或是一年的一次,许是一次的一年,时光留下的印记所无法泯灭的便是这日积月累、艳丽耀眼却不会褪色的蓝。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靛蓝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
1o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