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 播报化学式:(CH3O)2SO2
分子量:126.132
CAS号:77-78-1
EINECS号:201-058-1
理化性质
编辑 播报物理性质
密度:1.333g/cm3
熔点:-32℃
沸点:188℃
闪点:83℃
临界压力:7.01MPa
引燃温度:188℃
饱和蒸气压:2.00kPa(76℃)
爆炸上限(V/V):23.3%
爆炸下限(V/V):3.6%
外观:无色至浅黄色透明液体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
化学性质
硫酸二甲酯遇碱迅速分解,遇水或湿气时水解,在冷水中分解缓慢,产生硫酸氢甲酯和甲醇,随温度上升分解加快,在50℃时能生成硫酸二甲酯气雾并水解为硫酸和甲醇。 [9] 水解反应速率常数:1.7×10-4/s(25℃,pH=7,半衰期1.15 h) [10] ,反应先生成硫酸一甲酯和甲醇 [11] ,之后进一步水解生成硫酸,并伴有放热 [12] 。
硫酸二甲酯主要用作甲基化剂。它的甲基可以与羟基、巯基、胺基或亚胺基的酸式H原子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交换。这个反应中,硫酸二甲酯通常仅给出一个甲基 [13] 。
硫酸二甲酯与叔胺以乙腈为溶剂在常温下进行甲基化反应形成季铵 [14] 。
硫酸二甲酯在碳酸钾存在下,以丙酮为溶剂,70℃反应1小时,可以将酯基甲基化为甲氧基。 [15]
硫酸二甲酯用有机溶剂(甲苯或二氯甲烷)稀释后,在用碳酸钠调pH为9的水中,与酸于20℃反应约7小时,可以将酸甲基化为甲酯。
硫酸二甲酯与累积二烯烃在丁基锂存在的条件下,以乙醚为溶剂,可以使累积二稀烃上的氢甲基化。 [16]
硫酸二甲酯作为一种亲电试剂处理DNA时,可以使DNA甲基化,甲基化的主要部位是G的N7和A的N3,且前者甲基化百分率为后者的四倍以上 [17] 。DNA甲基化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在不改变DNA上下离散顺序的情况下,中断遗传信息传递,从而引起形态性状变化 [18] ,同时也会引起G与A脱落,导致DNA断裂 [19] ,使DNA可在甲基化位置被降解。
分子结构数据
编辑 播报摩尔折射率:23.59
摩尔体积(cm3/mol):95.3
等张比容(90.2K):234.2
表面张力(dyne/cm):36.4
极化率(10-24cm3):9.35 [8]
计算化学数据
编辑 播报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0.3
氢键供体数量:0
氢键受体数量: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2
互变异构体数量:0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61
重原子数量:7
表面电荷:0
复杂度:107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 [8]
毒理学数据
编辑 播报1、急性毒性
LD50:205mg/kg(大鼠经口)
LC50:45mg/m3(大鼠吸入,4h)
2、刺激性
家兔经皮:10mg(24h),重度刺激(开放性刺激试验)。
家兔经眼:100mg(4s),重度刺激(用水冲洗)。
3、亚急性与慢性毒性
大鼠吸入0.5ppm,每周6h,2周,无影响;17mg/m3,18周,MLC(最小致死浓度)。
动物染毒半年之后,可以看出对疼痛的感受性降低。
4、致突变性
DNA损伤:人淋巴细胞1mmol/L。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人成纤维细胞1μmol/L。
DNA加合物:人HeLa细胞5μmol/L。
程序外DNA合成:人淋巴细胞10μmol/L。
5、致癌性
IARC致癌性评论:G2A,可能人类致癌物。
生态学数据
编辑 播报1、生态毒性
LC50:7.5~15mg/L(96h)(鱼)
2、生物降解性
好氧生物降解:168~672h
厌氧生物降解:672~2688h
3、非生物降解性
空气中光氧化半衰期:36.5~365h
应用领域
编辑 播报硫酸二甲酯是农药、染料、医药、香料工业等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的甲基化剂。用以制造甲酯、甲醚、甲胺等。是二甲基亚砜、咖啡因、可待因、安乃近、氨基吡啉、甲氧苄氨嘧啶、香草醛以及农药乙酰甲胺磷等的原料。 [8] [20] 还可用作提取芳香烃类的溶剂。曾被用作战争毒剂。 [9]
农药制造业
硫酸二甲酯可用于有机磷杀虫剂、其他杀菌剂、其他除草剂等农药合成等。因为硫酸二甲酯作为一种重要的烷基化剂,在有机合成中常用于代替卤代烃作为甲基化试剂,进行O-甲基化反应和N-甲基化反应,可以用于诸如农药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抗蚜威、氟蚜螨等杀虫杀螨剂的合成。但是硫酸二甲酯在高度高残留农药方面的应用市场处于相对萎缩的趋势,中国于2007年1月1日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有机磷农药在国内农业上的使用,氟蚜螨等新型高效农药新品种,需要在技术上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而且需要做好登记产品上的推广应用工作。 [5]
有机化工原料
硫酸二甲酯可以用于醚类、醛类等有机化工原料的合成。例如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溶剂和有机合成中间体——芳香醚,其最基本的制备方法是通过威廉姆逊合成法,其中硫酸二甲酯可作为甲基化试剂与苯酚反应合成芳香醚,主要反应历程分两步,首先苯酚与碱反应得到苯酚钠,生成的苯酚钠盐再与硫酸二甲酯反应合成苯甲醚。该反应为非均相反应。该过程的优点是硫酸二甲酯的价格相对其他甲基化试剂价格低廉,缺点是硫酸二甲酯的甲基化反应工业上采用低温间歇操作法生产,导致生产效率低、能耗高、劳动强度大,而且硫酸二甲酯有较强的毒性且致癌,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再加上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工业废水,对环境污染严重。
染料制造业
硫酸二甲酯可用于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合成等。例如以硫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合成间甲基苯甲醚,间甲基苯甲醚主要用于以2-苯氨基-3-甲基-6-二丁氨基荧烷(ODB-2)为代表的荧烷类热敏染料的合成。 [21]
催化剂及助剂
硫酸二甲酯可以用于合成光稳定剂等助剂和催化剂。例如在50℃左右的环境下,往硬脂酸和三乙醇胺为原料合成的双长链酯胺有机溶液中,以一定速度滴加甲基化试剂硫酸二甲酯,可以合成酯基季铵盐,这是一种阳离子柔软剂,这种阳离子柔软剂有优良的柔软性能和较好的抗静电性,而且能够在环境中生物降解,比传统的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柔软剂环保。用硫酸二甲酯合成产物色泽乳白,处理织物后白度良好,织物柔软性能良好,只是硫酸二甲酯有剧毒,合成时候需要控制好用量,避免未反应的硫酸二甲酯残留在织物上对人造成损害。 [22]
塑料制造业
硫酸二甲酯在高分子领域可用于聚砜单体合成。也可用于塑料改性,例如硫酸二甲酯可以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分子中的叔胺季铵化,从而在大分子链上引入离子,这样可以使高分子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从而制得结构型抗静电塑料。 [23]
日用化学产品
硫酸二甲酯在日化领域可用于照相乳剂制备、溶化,感光材料涂布,酚类、醚类、醛类香料合成,硝基麝香合成等。例如以氯仿为溶剂,缓慢往邻苯二酚中滴加碱性硫酸二甲酯,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可以使邻苯二酚高效转化为愈创木酚,愈创木酚是香料香兰素的合成原料。 [24]
医药工业
硫酸二甲酯可用于合成药烃化、酰化、醚化等。 [1] 例如可以用于丙酮肟在碱性条件下甲基化为O-甲基丙酮肟,最后生成甲氧胺盐酸盐,这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和药物中间体。可以用于杀菌剂苯氧菌酯的生成;在药物合成中,它可用于生产头孢地尼、头孢呋辛等药物。 [25]
DNA甲基化
硫酸二甲酯可以特异性使DNA中的G甲基化,实现DNA的化学修饰,而不影响其他的,也不影响RNA,DNA甲基化以后会导致基因表达被抑制 [19] ,同时会导致被修饰的DNA在甲基化的位置断裂,实现DNA的化学裂解 [18] ,传统的DNA测序方法之一:Maxam-Gilbert DNA化学降解法,就是利用DNA化学裂解后产生一系列片段,通过判断断裂位置的碱基或碱基类型,从而实现DNA的测序。 [26]
中毒处理
编辑 播报急救处理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 min。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 min。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的诊断应根据明确的接触史,经一定潜伏期(30 min~24 h),出现眼、鼻,咽喉及呼吸道黏膜刺激腐蚀症状及体征。可出现皮肤灼伤,尤以组织疏松及皮肤皱褶多的部位为主,如眼睑红肿、阴部出现接触性皮炎及暴露部位的水疱性皮炎,结合X线胸片及白细胞、心电图等变化,排除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眼炎、鼻炎等其他疾病,即可诊断。慢性硫酸二甲酯中毒主要表现眼部及呼吸系统的慢性炎症。
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红蛋白、红细胞可因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或因缺氧出现代偿性增高;中毒初期血细胞可呈反应性升高。
胸部X片:可显示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肺炎和间质性肺水肿及肺泡水肿等征象。
血气分析:动态血氧分压降低,PaO2在海平面呼吸空气<8 kPa(60 mmHg),可出现低氧血症;急性中毒初期由于通气过度,常出现PaCO2降低,pH值升高;中毒后期呼吸衰竭,通气不足,PaCO2升高,pH值降低。
心电图检查:ST及T波改变、心率失常,偶可出现短暂的肺性P波。 [27]
急救与治疗
① 迅速撤离有毒环境,到空气新鲜处,更换衣服,并用大量稀氨水或清水冲洗皮肤或以10%碳酸氢钠溶液擦洗身体,冲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发生大疱按灼伤处理。有报道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效果较好。
② 及时吸氧,给予镇静、祛痰、抗过敏、解痉等药物对症处理。必要时面罩加压给氧或作气管切开。
③ 眼受污染时应在现场及早用清水和生理盐水冲洗,然后用0.5%~1.0%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再用醋酸可的松眼药水及抗生素眼药水交替滴眼。角膜明显损伤时,给予球结膜下自血疗法等处理,防治感染,防止虹膜睫状体粘连和促进炎症吸收。鼻咽部病变,给予局部碱性液超声雾化或氧化雾化吸入,每次10mL,视病情每日2~8次,对喉头水肿有良好疗效。对肺水肿患者可喷雾吸入消泡净。皮肤灼伤,局部用4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溃疡面用42%庆大霉素溶液湿敷。眼结膜囊每2 h一次,也可先用碳酸氢钠甘油合剂滴眼,1次/h,共4次后;换用硫酸锌肾上腺索合剂滴眼,1次/h,共4次;或交替使用上述两种合剂,可减少组织破坏和刺激作用。
④ 减轻中毒反应和组织损伤,及早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采用足量、短程疗法。常用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静点。
⑤ 预防和控制感染,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护理,早期应用抗生素,视患者情况使用抗生素。
⑥ 改善循环功能,病情疾病控制后,给予ATP,辅酶A等能力合剂及维生素族药物。抢救重点是对窒息、肺水肿、肺部继发感染的防治。全身症状可对症处理及采用支持疗法,同时必须注意早期及时处理,防止喉水肿和肺水肿的发生。对接触较多者早期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改善症状和预后均有利。
劳动能力鉴定:轻度中毒治愈后可恢复工作。如有明显呼吸系统疾病、眼部疾病、神经系统综合征、消化系统及心脏、肝脏、肾脏损害治愈后可给予短期休息,定期复查,必要时调离原工作岗位。
危害防治
编辑 播报危险特性:化学稳定性,可燃。在加热和燃烧时分解释放出硫氧化物刺激性或有毒烟雾(或气体)。高于83℃可能形成爆炸性蒸气-空气混合物。蒸气比空气重。该物质是一种中强酸。与水反应生成硫酸,释放出热量。与浓氨水、碱、酸和强氧化剂剧烈反应,有着火和爆炸危险。不聚合。避免受热和接触空气。
消防措施
预防火灾和爆炸措施:禁止明火。环境温度高于83℃使用密闭系统,并通风。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容器突然发出异常声音或出现异常现象,应立即撤离。
灭火剂:雾状水、二氧化碳、泡沫、砂土。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硫的氧化物
泄露应急处理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毒服,戴橡胶手套。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限制性空间。严禁用水处理。
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碎石灰石(CaCO3)、苏打灰(Na2CO3)或石灰(CaO)中和。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操作处置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防护措施
职业接触限值(中国)PC-TWA:0.5 mg/m3
职业接触限值(美国)TLV-TWA:0.1 ppm
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1 mg/m3
健康检查要求:硫酸二甲酯作业工人。需进行就业前体检,包括内科、神经科、眼科、皮肤科、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测定,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检查。
职业禁忌症
a.明显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b.明显神经系统疾病。
c.明显循环系统疾病。
d.明显肝、肾疾病。
e.明显慢性结膜炎、角膜炎。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吸入防护:通风,局部排气或呼吸防护。
皮肤防护:佩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
眼睛防护:佩戴面罩,或与呼吸防护相结合。
其他防护:工作时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工作服不准带至非作业场所。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进食前洗手。 [2]
安全标识
GHS危险说明
H301:吞咽会中毒
H314:引起严重的皮肤灼伤和眼损伤
H317: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H330:吸入会致命
H341:怀疑引起遗传缺陷
H350:可能导致癌症
防范说明代码
P201,P202,P260,P261,P264,P270,P271,P272,P280,P281,P284,P301 + P310,P301 + P330 + P331,P302 + P352,P303 + P361 + P353,P304 + P340,P305 + P351 + P338,P308 + P313,P310,P320,P321,P330,P333 + P313,P363,P403 + P233,P405和P501
物质毒性
编辑 播报毒理作用
硫酸二甲酯主要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吸收进入机体。硫酸二甲酯属高毒类,临床作用与芥子气相似,急性毒性类似光气,比氯气大15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并有迟发性生物效应。对眼、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对皮肤有强腐蚀作用。可引起结膜充血、水肿、角膜上皮脱落,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部分坏死,穿破导致纵膈或皮下气肿。对眼和皮肤有腐蚀作用,皮肤接触可引起深度坏死和愈合较慢的溃疡,表现为灼伤,水疱,深度坏死及接触性过敏性皮炎。 [9] 全身症状可有衰竭、惊厥、昏迷、麻痹及肾、肝、心等脏器的迟发性病变。硫酸二甲酯为烷化剂,可使核酸烷化而引起遗传毒性。在细菌致突变试验、骨髓细胞及中国仓鼠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突变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基因突变试验、肝原代细胞UDS试验等中都显示有致突变性。大小鼠于孕期吸入0.1~4 ppm的硫酸二甲酯引起植入前丢失及心血管系统畸形等胚胎毒性。此外,硫酸二甲酯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物分类为2A(人类可疑致癌物)。大鼠吸入和皮下都可诱发局部肿瘤发生,小鼠、仓鼠吸入也可致癌,有研究显示其具有经胎盘致癌作用。对人的致癌证据尚不充分。 [2]
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明了,它在体内水解成甲醇和硫酸而引起毒作用,硫酸对眼及呼吸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与组织中的蛋白质反应,引起接触面的炎症和坏死,甲醇吸收入血可引起神经系统毒作用,这已由动物实验和死亡病例的血液和内脏中检测甲醇证实。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该物质的甲基性质,其对全身及中枢神经的影响可能是对某些重要的酶的甲基化作用有关,对机体组织器官有细胞毒作用,可致脑、心、肝、肾等损伤 [9] 。
毒性作用试验数据毒性类型 | 测试方法 | 测试对象 | 使用剂量 | 毒性作用 |
---|
急性毒性 | 吸入 | 人类 | 97 ppm/10M |
|
急性毒性 | 经口 | 大鼠 | 205 mg/kg |
|
急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45 mg/m3,4 h |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紫绀 血液毒性——出血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100 mg/kg |
|
亚急性与慢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0.5 ppm,每周6 h | 无影响 |
亚急性与慢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17 mg/m3,18周 | 动物染毒半年之后,可以看出对疼痛的感受性降低。 [8] |
急性毒性 | 经口 | 小鼠 | 140 mg/kg |
|
急性毒性 | 吸入 | 小鼠 | 280 mg/m3 | 嗅觉毒性——未报告 行为毒性——嗜睡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抑制 |
急性毒性 | 经口 | 兔 | 45 mg/kg | 行为毒性——影响食物摄入量 (动物)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兔 | 53 mg/kg | 行为毒性——肌肉收缩或痉挛 皮肤和附件毒性——皮炎 (全身暴露后)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兔 | 50 mg/kg | 行为毒性——肌肉收缩或痉挛 |
急性毒性 | 吸入 | 豚鼠 | 32 ppm,1 h |
|
刺激性 | 皮肤表面 | 兔 | 10 mg,24 h | 重度刺激(开放性刺激试验) |
刺激性 | 入眼 | 兔 | 100 mg,4 s | 重度刺激(用水冲洗) |
刺激性 | 入眼 | 兔 | 50 μg,24 h | 作用严重(标准眼刺激实验) |
突变毒性 |
| 鼠伤寒沙门氏菌 | 10 μmol/plate | 微生物突变性 |
突变毒性 |
| 鼠伤寒沙门氏菌 | 4300 nmol/L,1 h | 微生物突变性 |
突变毒性 |
| 鼠伤寒沙门氏菌 | 38 mg/L | 变异测试系统 |
突变毒性 |
| 大肠杆菌 | 20 μmol/L | 微生物突变性 |
突变毒性 |
| 大肠杆菌 | 2 nmol/tube | 变异测试系统 |
突变毒性 |
| 大肠杆菌 | 331 μmol/L | DNA修复 |
突变毒性 |
| 大肠杆菌 | 5 μmol/L | DNA加合物 |
突变毒性 |
| 大肠杆菌 | 65 mmol/L | 噬菌体抑制能力 |
突变毒性 |
| 枯草芽孢杆菌 | 130 mmol/L | DNA损伤 |
突变毒性 |
| 微生物 | 1000 ppm/13M | 微生物突变性 |
突变毒性 |
| 微生物 | 250 ppm | 微生物突变性 |
突变毒性 |
| 微生物 | 2 mmol/L | 微生物突变性 |
突变毒性 |
| 微生物 | 640 μg/plate | DNA修复 |
突变毒性 |
| 微生物 | 100 mmol/L | DNA损伤 |
突变毒性 |
| 微生物 | 200 mg/L | DNA损伤 |
突变毒性 |
| 微生物 | 100 mmol/L | 变异测试系统 |
突变毒性 | 经口 | 黑腹果蝇 | 5 mmol/L |
|
突变毒性 | 经口 | 黑腹果蝇 | 3800 μmol/L | 性染色体缺失和不分离 |
突变毒性 |
| 粗糙脉孢菌 | 1000 ppm/13M | 微生物突变性 |
突变毒性 |
| 酿酒酵母 | 500 ppm/12M | 微生物突变性 |
突变毒性 |
| 酿酒酵母 | 1900 μmol/L | 基因转换与分裂重组 |
突变毒性 |
| 粟酒裂殖酵母 | 590 μmol/L | 微生物突变性 |
突变毒性 |
| 人类淋巴细胞 | 1 mmol/L | DNA损伤 |
突变毒性 |
| 人类成纤维细胞 | 100 μmol/L | DNA损伤 |
突变毒性 |
| 人海拉细胞 | 5 μmol/L | DNA加合物 |
突变毒性 |
| 人类淋巴细胞 | 10 μmol/L | 程序外DNA合成 [8] |
突变毒性 |
| 人类成纤维细胞 | 50 μmol/L | 程序外DNA合成 |
突变毒性 |
| 海拉细胞 | 400 μmol/L | 程序外DNA合成 |
突变毒性 |
| 海拉细胞 | 2 mmol/L | DNA抑制 |
突变毒性 |
| 人类成纤维细胞 | 75 μmol/L | DNA抑制 |
突变毒性 | 未报告 | 人类 | 2 mg/m3 | 细胞遗传学分析 |
突变毒性 |
| 人类成纤维细胞 | 1 μmol/L |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
突变毒性 | 静脉注射 | 大鼠 | 80 mg/kg | DNA损伤 |
突变毒性 |
| 大鼠肝 | 30 μmol/L | DNA损伤 |
突变毒性 |
| 大鼠肝 | 100 μmol/L | 程序外DNA合成 |
突变毒性 |
| 大鼠卵巢 | 300 mg/kg | 体液分析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350 mg/kg | 细胞遗传学分析 |
突变毒性 | 吸入 | 大鼠 | 290 μg/m3/16W | 细胞遗传学分析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12500 μg/kg,48 h(间断) | 微核试验 |
突变毒性 | 吸入 | 小鼠 | 20 μg/kg | DNA损伤 |
突变毒性 |
| 小鼠腹水瘤细胞 | 5 μmol/L | DNA加合物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100 mg/kg | DNA损伤 |
突变毒性 | 经口 | 小鼠 | 20 mg/kg | DNA抑制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100 mg/kg | DNA抑制 |
突变毒性 | 吸入 | 小鼠 | 240 μg/m3/10W | 细胞遗传学分析 |
突变毒性 |
| 小鼠-鼠伤寒沙门氏菌 | 2500 μmol/kg | 宿主间介试验 |
突变毒性 |
| 小鼠腹水瘤细胞 | 10 mmol/L | 细胞遗传学分析 |
突变毒性 |
| 仓鼠肺 | 800 μmol/L,1 h(持续) | DNA损伤 |
突变毒性 |
| 仓鼠肺 | 40 mg/L | 程序外DNA合成 |
突变毒性 |
| 仓鼠肺 | 50 μmol/L | 细胞遗传学分析 |
突变毒性 |
| 仓鼠肺 | 10 μmol/L |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
突变毒性 |
| 仓鼠卵巢 | 20 μmol/L | 哺乳动物体细胞突变 |
突变毒性 |
| 仓鼠肺 | 1 mg/L,1 h | 哺乳动物体细胞突变 |
致癌性 | 吸入 | 大鼠 | 17 mg/m3/19W-I | 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嗅觉毒性——肿瘤 血液毒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病 |
致癌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50 mg/kg | 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致癌性——适用于指定部位的肿瘤 |
致癌性 | 静脉注射 | 大鼠 | 20 mg/kg | 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生殖毒性——胎盘肿瘤 大脑毒性——肿瘤 |
生殖毒性 | 静脉注射 | 大鼠 | 100 mg/kg,雌性受孕 15 天后 | 生殖毒性——胚胎或胎儿死亡 [2] |
临床表现
急性毒性:属高毒类。作用与芥子气相似。在次世界大战中曾被用作化学毒剂。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常经过6~8小时的潜伏期后迅速发病(一般在24h内),潜伏期越短症状越重,以对上呼吸道、眼、皮肤损害为主,伴有头晕、头痛、烦躁、体温稍有升高等。可引起结膜充血、角膜水肿,并出现点状上皮脱落。支气管上皮细胞部分坏死,肺泡充满炎性渗出液,最后导致中毒性肺水肿。皮肤接触液态本品后,能引起深度坏死和愈合缓慢的溃疡。其特征为数小时内疼痛最剧,12 h后水疱明显增多。工业中毒通常是急性,多因吸入蒸气所致。人接触500 mg/m3(97 ppm)10分钟即致死。
如急性中毒症状轻及持续时间短,可以恢复,无后遗症。如急性中毒症状重,接触后6~24 h内引起肺水肿,这种肺水肿可能为急性或亚急性,支气管水肿可加重其后果。眼症状可能在几天内消失,但视力减退,结合膜炎可持续相当长时间,患者可诉视力疲劳。吸入蒸气可引起黏膜的严重炎症及致死的肺损伤。对皮肤有腐蚀作用。经皮肤吸收可引起水疱、溃疡、坏死及全身毒性。对眼有强腐蚀作用,可能引起角膜浑浊。迟发性作用包括眼、口腔及呼吸道的严重炎症;全身症状则有衰竭、惊厥、昏迷、麻痹及肾、肝、心等的迟发性病变,可出现黄疸、蛋白尿及血尿而致死。
临床表现分为四级:
① 刺激反应。有硫酸二甲酯的接触史,出现眼鼻、咽部黏膜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充血、水肿,呈“水葡萄”样,眼流泪不止、畏光、鼻黏膜充血、水肿、流清水样涕、鼻塞、眼和咽部刺激等而无喉部以下的呼吸道黏膜腐蚀刺激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阳性变化。阴囊部接触硫酸二甲酯蒸气或液体、阴囊、包皮、阴茎、可发生明显的水肿,出现红、肿、痛和灼烧感,在肿大的阴囊部位可以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液接触性、过敏性皮炎。
② 轻度中毒。在刺激反应的基础上,出现明显的呼吸道黏膜刺激腐蚀症状,如明显的畏光、流泪、咳嗽、声音嘶哑、泡沫痰、悬雍垂及附近出现血斑、喉头水肿、肺部闻及异常呼吸音及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有一项以上阳性变化。X胸片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外周血白细胞可增多。
③ 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咳嗽为间歇性阵咳,痰白色黏稠,有些病人咳痰带血。两肺闻及干性啰音,两下肺可闻及湿性的啰音。个别病人悬雍垂水肿呈钟摆状,在病程3~7天悬雍垂或会厌上缘或咽后壁出现白色片状假膜,一般于出现后4~10天脱落。如有大片假膜或坏死组织脱落,往往造成支气管阻塞,肺不张,甚至发生窒息。X线胸片示化学性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可伴有轻度心肌损害。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低于70 mmHg。
④ 重度中毒。在中度中毒的基础上,发现中毒性肺水肿,低氧血症。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心悸加重、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病重时可从口、鼻涌出。口唇及指端明显紫绀,烦躁不安。双肺布满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当化学性肺水肿未控制时,可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血症而导致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病、中毒性肾病等多脏器受害。X线胸片示肺水肿。心电图示多导联ST-T变化(平坦、双向或倒置)。外周血细胞增多,或肝、肾功能异常。血气分析:在吸入高浓度氧(大于50%)时,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 mmHg。
呼吸系统:轻者以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为主,有流涕、声音嘶哑、咽喉部烧灼感。检查可见咽喉、会咽溃裂和声带充血肿胀。严重者数小时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喉头水肿和中毒性肺水肿,气管可有大片坏死黏膜脱落,引起窒息。可继发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或偶见支气管瘘而引起皮下气肿。严重中毒者可发生休克,血压下降。并可有肝、肾及心肌损害。
眼部症状:轻者仅有眼结膜刺激症状。重者经潜伏期后出现眼疼痛、羞明、流泪、异物感以及眼睑痉挛和水肿,视物模糊,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有弥漫性点状浸润,甚至大块脱落,造成视觉减退或色觉障碍。
皮肤损害:主要是接触处皮肤红肿,点状出血,12 h后可发展为大疱,24 h内尚有进展。严重时发生坏死,结缔组织疏松部位如阴囊处可因间接接触而造成损害。痊愈较缓慢。
慢性中毒:不常见,溅污皮肤或长期直接接触,也可引起全身中毒包括眼及呼吸道。长期接触低浓度硫酸二甲酯,主要造成对眼、鼻、咽喉或气管的影响。常见有视觉模糊、慢性眼炎、鼻炎、喉炎和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以及肺水肿等。也可引起接触性和过敏性皮炎及丘疹。
储存运输
编辑 播报储存信息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2℃,相对湿度不超过8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8]
运输信息
中国危规号:61116
中国危险性类别:第6.1类 毒害品
中国危险货物标志:13
UN编号:1595
UN危险性类别:6.1
UN包装级别:Ⅰ
欧盟危险性符号:T+
标记:R:45-25-26-34;S:53-45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2]
检测方法
编辑 播报定性滴定法
1.试剂和溶液:0.5% 1,2-萘醌-4-磺酸溶液;亚硝酸钠;氧化钙;乙醇,5%重铬酸钾溶液;饱和氯化钡溶液;孔雀绿试纸:将孔雀绿0.8 g悬浮于6 mL水中,加3 g亚硫酸钠使其溶解,加热再加亚硫酸钠2 g,将溶液过滤,滤液呈黄色,将薄滤纸放在已冷的滤液中浸泡,再于空气中干燥,剪成小条备用。
2.试验方法
(1)外观: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油状液体。
(2)在微型试管中加0.5% 1,2-萘醌-4-磺酸溶液1滴和少量固体亚硝酸钠数厘克,再加1滴试样的乙醇溶液处理,将试管放在60℃水浴中约5 min,再加氧化钙数厘克,约300 μg以上的甲基化合物呈蓝色,较小量时呈紫色。
(3)于试管中放2~3 mL重铬酸钾溶液,加几滴试样加热,重铬酸钾黄色退去,变成污绿色,用润湿的孔雀绿试纸在试管口检验,有绿色出现并有甲醛味。于反应液中加2滴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杂有Cr3+的绿色。
(4)测定样品的沸点,应在186℃附近。 [28]
仪器分析
样品采集及处理
样品的现场采集方法按照GBZ 159-2004执行。空气中硫酸二甲酯用溶剂解吸硅胶管采集。采样后,封闭吸收管的进出气口,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常温下可稳定两天。
硅胶管用混合溶液解析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定量测定。参考测定条件:色谱柱25 cm×4.6 mm×5 μm C18;波长305 nm;柱温55℃;流动相:甲醇:水=50:50;流量1 mL/min。
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按照《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测定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T 160.63-2007)执行。
采样介质及流量:硅胶管,溶剂解吸型。短时间采样300 mL/min,15 min。
样品处理方法:将采样过的前后段硅胶分别具塞试管中,各加入2.0 mL丙酮,400 mg对硝基苯酚,8 mL氢氧化钠溶液,混匀,供测定。
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
方法正常参考值及接触限值
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规定,硫酸二甲酯的PC-TWA为0.5 mg/m3,超限倍数3.0。 [9]
安全信息
编辑 播报安全术语
S45: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le where possible).
发生事故时或感觉不适时,立即求医(可能时出示标签)。
S53:Avoid exposure - obtain special instructions before use.
避免接触,使用前获得特别指示说明。
风险术语
R25:Toxic if swallowed.
吞食有毒。
R26:Very toxic by inhalation.
吸入有极高毒性。
R34:Causes burns.
引起灼伤。
R43:May cause sensitization by skin contact.
皮肤接触可能引起过敏。
R45:May cause cancer.
可能致癌。
R68:Possible risk of irreversible effects.
可能有不可逆后果的危险。
参考资料
1 李德鸿主编;江朝强,王祖兵,孙道远副主编.职业健康监护指南 第2版.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11:291
2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化学专业数据库[DB/OL].1978-2020[2021-1-16]
3 崔敏主编.刑事证据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05:110-111
4 李啸虎,宣焕灿总主编;席泽宗,路甬祥,杨槱,雷啸霖学术顾问.世界科学家大辞典 上.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1:593
5 周卫平.硫酸二甲酯在杀虫杀螨剂中的应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6(07):28-30.
6 Eckstein A . SVHC target reached for 2012[J]. Europolitics environment, 2013(848):9-9.
7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2015-09-02[引用日期2021-02-23]
8 硫酸二甲酯 .物竞数据库[引用日期2021-01-15]
9 匡兴亚,贾晓东主编.职业中毒检验与临床应用.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06:164-168
10 Robertson RE, Sugamori SE; Can J Chem 44: 1728-30 (1966)
展开全部
学术论文
内容来自
戚玉娟. 硫酸二甲酯中毒的急救与护理. 《 护理学杂志 》 , 2002
倪为民,周都宏,冯玉妹. 硫酸二甲酯急性中毒及其八年随访观察. 《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 , 1988
裴德君.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纺织品中硫酸二甲酯和硫酸二乙酯. 《 分析试验室 》 , 2015
白燕. 一起硫酸二甲酯中毒后遗症的调查. 《 职业与健康 》 , 2002
苏首勋,王全锋,张艳玲等. 7例硫酸二甲酯急性中毒事故分析. 《 中国职业医学 》 , 2011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