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烯
丙二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3H4。无色气体,易燃,略带甜味。与丙炔之间存在互变异构,且平衡常数很大。是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学原料。对人体有单纯窒息、麻醉和刺激作用,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编号系统
CAS号:463-49-0
MDL号:MFCD00008566
EINECS号:207-335-3
RTECS号:BA0400000
BRN号:1730774
PubChem号:24857749
物性数据
1.性状:无色气体,略带甜味。
2.熔点(℃):-136
3.沸点(℃):-34.5
4.相对密度(水=1):1.79
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42
6.饱和蒸气压(kPa):817(21℃)
7.临界压力(MPa):5.25
8.辛醇/水分配系数:1.45
9.闪点(℃):<30
10.爆炸上限(%):13.0
11.爆炸下限(%):2.1
12.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溶于苯、石油醚,易溶于乙醚。
13.偏心因子:0.160
14.Lennard-Jones参数(A):6.347
15.Lennard-Jones参数(K):197.9
16.溶度参数(J·cm-3)0.5:17.551
17.van der Waals面积(cm2·mol-1):4.706×109
18.van der Waals体积(cm3·mol-1):30.840
19.气相标准燃烧热(焓)(kJ·mol-1):-1942.6
20.气相标准声称热(焓)( kJ·mol-1):190.5
21.气相标准熵(J·mol-1·K-1) :243.77
22.气相标准生成自由能( kJ·mol-1):201.3
23.气相标准热熔(J·mol-1·K-1):59.03
化学性质
稳定,禁配物 强氧化剂、强碱、铜、银、汞及其化合物,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聚合
受热不稳定,加热时发生重排形成丙炔。
合成方法
以1,2,3,-三氯丙烷为原料,先合成2,3,-二氯丙烯,再经反应,2,3-二氯丙烯在乙醇溶液中脱氯,生成丙二烯。反应产物经冷阱冷冻,除掉高沸点杂质,再经干燥脱水即得。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0.8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0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0
7.重原子数量:3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15.5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安全信息
危险品标志:易燃很易燃
安全标识:S9S16S33
危险标识:R12
生态学数据
其他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引用水的污染,对鱼类和水体要给予特别注意。
性质与稳定性
1.稳定性 稳定
2.禁配物 强氧化剂、强碱、铜、银、汞及其化合物
3.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
4.聚合危害 聚合
安全风险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有单纯窒息、麻醉和刺激作用。吸入后引起头痛、头晕、倦睡、流涎、呕吐、神志不清。可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眼和皮肤接触液态本品,可致冻伤。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是非常活泼的物质, 容易产生聚合。在200kPa大气压下可发生爆炸性分解。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 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重金属粉末、汞及其化合物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碱类、重金属粉末、汞及其化合物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控制和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前苏联MAC(mg/m3): 100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贮存方法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易燃气体专用库房。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碱类、重金属粉末、汞及其化合物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21021
UN编号: 2200
包装类别: Z01
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须报铁路局进行试运,试运期为两年。试运结束后,写出试运报告,报铁道部正式公布运输条件。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重金属粉末、汞及其化合物、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2.1 类易燃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