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醚又称二乙醚,为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流性液体,极易挥发,具有吸湿性和令人爽快的芳香味,并有麻而甜涩的刺激味。比重0.7135(20/4℃) ,沸点34.48℃,凝固点-116.3℃,闪点-45℃,粘度0.000233Pa·s (0.00233P) (20℃),蒸气压58928.3Pa [442mmHg(20℃)],自燃点170℃,爆炸极限1.85~36.5%(体积),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苯和氯仿等,易挥发和燃烧,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极易爆炸。工业上 广泛用作油脂、蜡、橡胶、树脂、生物碱等的溶剂,用于纺织、人造纤维、染料、香料、塑料、橡胶、炸药、照相等工业,临床上也用作吸入性麻醉剂。
乙醚一般用作溶剂和麻醉剂,在生产无烟火药、棉胶和照像软片时与乙醇混合作为溶解硝酸纤维素。纯净的乙醚在医药上用作全身或局部麻醉剂。
短时间内吸入少量乙醚时,随着兴奋后处于沉醉状态而感到全身无力,这种作用对青年特别是少女表现尤为显著。乙醚对粘膜的刺激性较小,但能引起支气管及肺部病变。长期吸入少量乙醚可造成慢性中毒,引起食欲减退、头痛、失眠、痉挛、精神失常、肾炎等。乙醚的急性中毒初期呈现兴奋,然后引起麻醉、呕吐、发绀、四肢发冷、呼吸不规律而且微弱甚至有时还会突然停止呼吸、瞳孔散大,但一般不会死亡,故用作麻醉剂比氯仿的危险性小。严重的急性中毒后,呼气中带有醚味臭,继之呕吐、流涎、出汗、头痛等,并且常常并发肾炎、支气管炎。人体吸入3500PPm (100mg /L) 的乙醚蒸气 (3.5%体积) 30~40分钟时,就可失去知觉。当乙醚蒸气浓度达到7~10%时,能引起呼吸器官和循环器官的麻痹,最后导致死亡。乙醚在车间内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500mg/m3。
乙醚贮运应在阴凉、通风的库房,盛装容器必须密封,避免日晒,隔绝热源与明火,库温要求在29℃以下。
使用乙醚应用水溶加热,但切不可蒸干,并有良好的通风排气装置或回收装置. 对中毒患者应尽快移到室外,呼吸困一难的患者应及时输氧,严重时应送医院治疗。
【中毒机制】
急性中毒多由于麻醉时间量过长或滴入过快; 亚急性中毒多属职业性中毒; 部分病人可对乙醚过敏。在吸入麻醉时,乙醚迅速从肺吸收,在体内不被氧化和分解,90%以上从呼气中排出,少量经汗腺、肾、乳汁等排泄。
乙醚的毒理作用,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明显抑制,呈现从大脑皮质至延髓的逐渐抑制,以至呼吸停止及心跳骤停。吸入乙醚后,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及呼吸中枢以外的感受器而反射性地兴奋呼吸,减少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使呼吸中枢由兴奋转为抑制。此外,乙醚对呼吸道和胃肠道刺激性甚大,过量可直接抑制心脏,并可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乙醚可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使尿量减少,并能刺激多种内分泌腺的分泌。成人口服致死量为25~30ml。
【中毒表现】
吸入高浓度乙醚气体多有流涎、流泪、咳嗽、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及恶心、呕吐、咽喉及胃部灼痛、颜面潮红、精神紊乱、嗜睡以至昏迷。严重者面色青紫、瞳孔散大、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突然停止,最终可因循环衰竭而致死。深度乙醚麻醉时,可出现 “乙醚惊厥”。少数病人接触本品时有过敏反应,发生皮肤弥漫性红肿、心悸和呼吸困难等。
【中毒救治】
(1) 急性中毒时,应迅速将病人移离现场,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紧急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吸氧,应用中枢兴奋剂等。
(2) 如误饮中毒,可口服石蜡油或蓖麻油60~100ml,继之用温水洗胃、导泻。洗胃后,口服牛奶200ml以减轻胃黏膜刺激。
(3) 血压下降者应快速静脉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静脉滴注多巴胺维持血压。
(4) 分泌物多时,应立即吸引清除,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
(5) 其他对症治疗,如控制惊厥,治疗肺水肿等。
【中毒预防】
(1) 乙醚生产设备应密闭或局部通风,防止浓度过高发生爆炸。
(2) 本品应妥善保管,以防误服。
(3) 有报道有骗子用乙醚当香水迷人于思维迟钝时骗取钱财。
乙醚经呼吸道吸入,在肺泡吸收很快,迅速进入脑和脂肪组织中,其中87%未经变化从呼吸道排出,1~2%从尿中排出。停止接触后,血液中含量迅速下降,但在脂肪组织中仍保持相当高的浓度。乙醚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全身麻醉,对呼吸道有轻度刺激作用。
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乙醚引起急性中毒。早期出现头昏、兴奋,继之昏睡、呕吐、面色苍白。严重者深昏迷,血压、脉搏、体温下降,呼吸不规则,可危及生命。在脱离接触并经抢救苏醒后,以上症状可逐渐减轻,完全恢复正常。长期吸入低浓度乙醚可发生头痛、头晕、乏力、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恶心、便秘,亦可见蛋白尿,红细胞增多及精神障碍。长期接触乙醚,可使皮肤干燥、皲裂。直接溅入眼内可引起结膜炎。
以上信息由ChemicalBook的Andy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