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哌唑嗪的研发背景和不良反应
发布日期:2023/11/23 16:17:54
盐酸哌唑嗪是一种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抗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可改善阳性症状,但对阴性症状无效。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高泌乳素血症、体重增加等。对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对肾血流影响较小,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或肾性高血压,也适用于治疗顽固性心功能不全。
研发背景
盐酸哌唑嗪是一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也称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是在1950年代发现的,主要有氯丙嗪、氟哌啶醇等,它们具有较强的抗多巴胺D2受体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但对阴性症状无效,而且常常引起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和高泌乳素血症等不良反应。
为了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具有多种受体作用的化合物,希望能够同时改善阳性和阴性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在1970年代,法国化学家保罗·贾克斯(Paul Janssen)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二氮杂环类化合物——哌唑嗪,它具有较弱的抗多巴胺D2受体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抗5-羟色胺2A受体、α1-肾上腺素受体和组胺H1受体的作用。哌唑嗪被证明能够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而且不良反应较少。
哌唑嗪是盐酸哌唑嗪的原型药物,后者是在哌唑嗪结构上进行了微小的改变而得到的。盐酸哌唑嗪在1980年代被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Sanofi-Aventis)开发出来,并于1989年在欧洲上市,1996年在美国上市。盐酸哌唑嗪与哌唑嗪相比,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更长的半衰期、更低的剂量和更少的不良反应。盐酸哌唑嗪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安全、耐受性好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
药物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盐酸哌唑嗪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静止性面容、静止性步态等;高泌乳素血症如月经紊乱、乳房胀痛、泌乳等;体重增加如食欲增加、水肿等;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等;心血管系统反应如心动过缓、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嗜睡、头晕、头痛等;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等。禁忌症有对盐酸哌唑嗪过敏者、重度肝肾功能不全者、癫痫患者、昏迷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物、酒精等合用时应慎重
临床应用
盐酸哌唑嗪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也可用于治疗恶性高热、帕金森病等。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常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奥氮平等合用。也可作为锥体外系反应的对抗剂,与苯海拉明等合用。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盐酸哌唑嗪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