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原理 用法 应用 绿脓菌素生成试验方法及原理 用途 贮存

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DP)基础

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DP)基础,,结构式
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DP)基础
  • CAS号:
  • 英文名:Pycnolicin assay medium (PDP) basis
  • 中文名: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DP)基础
  • CBNumber:CB14848517
  • 分子式:
  • 分子量:0
  • MOL File:Mol file

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DP)基础性质、用途与生产工艺

  • 检测原理

    蛋白胨和甘油提供碳氮源;氯化镁和硫酸钾促进绿脓色素和荧光素的产生;琼脂是培养基的凝固剂。
    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DP)基础

  • 用法

    称取本品49.4g,另称取10g甘油,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分装,121℃高压灭菌15分钟,备用。

  • 应用

    用于环丙沙星体外诱导对铜绿假单胞菌QS基因调控影响的研究
    通过不同浓度的环丙沙星对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isa,PA)进行体外诱导,探讨不同的浓度及诱导时间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毒力因子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相关基因的影响,进而探索环丙沙星在诱导过程中是否参与了QS对毒力因子的调控,为临床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1.实验菌株的选择:将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非重复性菌株40株经VITEK-2重新鉴定,通过测定菌株对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筛选出对环丙沙星敏感的菌株,最后选择其中来源于无菌体液和伤口分泌物的菌株与PAO1一起组成本研究的实验菌株。
    2. 环丙沙星体外诱导实验:根据各实验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s值,将各菌株分别接种于相应的0.5×MIC,1×MIC,2×MIC和4×MIC四个浓度的含环丙沙星琼脂培养皿中,共传代培养5天,其中诱导1天时的菌株定义为1代菌,诱导2天则定义为2代菌,依次类推。分别保存其中1、3、5代菌株备用。
    3. 耐药性的测定及统计分析: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所有保存的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s,统计不同诱导浓度及不同时间的耐药率变化。MICs经lg转化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环丙沙星诱导5代对铜绿假单胞菌MICs的影响。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实验菌株的选择:课题组前期收集的40株非重复性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类型主要以痰标本26株(65%)为主,其次还有伤口分泌物5株(12.5%)、尿3株(7.5%)和血2株(5%)等。标本来源于临床各住院科室,其中分离到最多的是ICU 7株(17.5%)和呼吸科7株(17.5%),其次还有血液科6株(15%)、神经科5株(12.5%)和骨科5株(12.5%)等。40株菌中有31株对环丙沙星敏感(77.5%),其中来源于无菌体液和伤口分泌物中的菌株共11株,与PAO1共同构成实验菌株12株。

  • 绿脓菌素生成试验方法及原理

    方法:挑取可疑菌落接种在在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DP)斜面上,培养24小时,观察斜面有无色素。如有色素,在试管内加氯仿3.0~5.0mL,充分震摇,使培养物中的绿脓菌素提取在氯仿中,待氯仿提取液呈现绿色时,加1mol/L盐酸约1mL,震摇后静置片刻,上层盐酸溶液中呈现粉红至红色实验结果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绿脓杆菌,又称铜绿假单胞菌(学名:Pseudomonas aeruginosa),1882年首先由Gersard从伤口脓液中分离到,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好氧、呈长棒形的细菌,只有单向的运动性。它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细菌,且对植物亦是机会性感染的,感染后因脓汁和渗出液等病料呈绿色。
    绿脓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原理:铜绿假单胞菌能产生的绿脓菌素能被氯仿提取,且在水中溶解度比氯仿大,并且会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时碱性呈蓝色,酸性呈红色。所以加入盐酸溶液并震摇后,绿脓菌素会由氯仿转移至盐酸溶液中,并在酸性环境中呈红色。

  • 用途 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DP)基础用于布氏菌疫苗生产。
  • 贮存 旋紧瓶盖,贮存于避光、阴凉干燥处。
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DP)基础上下游产品信息
上游原料
下游产品
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PDP)基础生产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