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免疫检查点家族的“新星”
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抗体)已成为革命性疗法,但仅对约20%的患者有效。近年来,科学家将目光聚焦于一类新的免疫调节分子——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5(Siglec-15),其独特的表达模式和免疫抑制机制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本文将深入解析Siglec-15的生物学特性、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并重点介绍全球生物试剂领军企业ACROBiosystems(百普赛斯)在Siglec-15研究中的技术赋能。
一、Siglec-15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双重密码
Siglec-15是Siglec家族的“特殊成员”,其基因序列在脊椎动物中高度保守,人类与小鼠的同源性达83%。作为一种I型跨膜蛋白,它包含:
- 胞外结构域:由免疫球蛋白可变区(IgV)和II型恒定区(IgC2)组成,可特异性识别唾液酸化聚糖(如肿瘤相关抗原Sialyl-Tn)。
- 跨膜段与胞质域:通过DAP12-SYK信号通路传导免疫抑制信号,调控破骨细胞分化及T细胞活性。
核心功能:
- 免疫刹车机制:Siglec-15通过抑制NF-κB/NFAT信号通路,直接削弱T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如IFN-γ)分泌能力。
- 肿瘤微环境调控: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表面高表达,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唾液酸配体结合后,诱导促癌因子TGF-β释放,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
二、肿瘤发生中的“促癌推手”
Siglec-15在多种实体瘤中异常上调,尤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阳性率达93%(肿瘤细胞和TAMs共表达)。其促癌机制包括:
- 逃逸免疫监视:与PD-L1互斥表达,为PD-1/PD-L1耐药患者提供潜在靶点。
- 促进转移与侵袭:通过诱导自噬和上皮-间质转化(EMT),增强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例如,Siglec-15与Beclin-1蛋白结合,激活自噬通路,促进骨肉瘤肺转移。
- 抑制抗肿瘤免疫:在TAMs中表达时,通过IL-10依赖机制抑制T细胞活性,形成免疫耐受。
三、ACROBiosystems:Siglec-15研究的技术引擎
作为全球生物试剂行业的领军企业,ACROBiosystems(百普赛斯)在Siglec-15研究中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1. 高质量重组蛋白产品
- 产品特性:提供人源、鼠源及食蟹猴源的Siglec-15重组蛋白,纯度>95%,内毒素<1.0 EU/μg,支持药物开发、抗体筛选及机制研究。
- 技术优势:采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如HEK293),确保蛋白天然构象和生物活性,通过Cell Based Assay、BLI、SPR等多技术验证功能。
2. 定制化技术支持
- 抗体开发:助力药企筛选高亲和力Siglec-15单抗,如国内首款申报临床的BSI-060T(博奥信生物),其全人源抗体亲和力较国际先驱NC318高10倍。
- 机制解析:提供Siglec-15与唾液酸配体、DAP12信号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工具,加速靶点验证。
3. 临床转化赋能
- 患者分层:开发IHC检测试剂,特异性识别肿瘤及TAMs上的Siglec-15,为临床试验患者筛选提供工具。
- 联合疗法探索:支持Siglec-15抗体与PD-1/PD-L1抑制剂的联用研究,探索协同效应。
四、前沿进展:从实验室到临床
临床试验突破:
- PYX-106(Pyxis Oncology):针对复发/难治性实体瘤的I期试验(NCT05718557)正在进行,初步数据显示对NSCLC、乳腺癌等有效。
- BSI-060T(博奥信生物):国内首个Siglec-15单抗,拟开发适应症覆盖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及三阴性乳腺癌。
基础研究亮点:
- Siglec-15与自噬关联:研究发现其通过Beclin-1/ATG14途径促进肿瘤侵袭,为开发自噬抑制剂联合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 预后标志物潜力: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中,Siglec-15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延长,提示其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的价值。
结语:未来已来,携手破局
Siglec-15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其独特的表达模式和免疫抑制机制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ACROBiosystems(百普赛斯)凭借高质量试剂和定制化服务,已成为Siglec-15研究链的关键一环。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和机制研究的深入,Siglec-15靶向疗法有望与PD-1/PD-L1抑制剂形成互补,为更多肿瘤患者打开生命之门。未来,期待更多科研机构与ACROBiosystems携手,共同破解癌症免疫逃逸的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