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YR企业会员
发布人:长沙上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1/5/28 22:23:18
苦杏仁甙是中药桃仁、杏仁的主要成分,也是民间用来抗肿瘤的药物。对其抗肿瘤的疗效国内外众说纷纭,近儿年国内学者又发现其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对其口服给药方式的体内代谢过程也有了不同的看法,现对其药理、毒理、体内过程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关键词:苦杏仁甙药理研究 苦杏仁甙 苦杏仁提取物 上禾生物 www.staherb.com
苦杏仁甙(amyg〔lalim)属于芳香族氰甙,存在于蔷薇科植物杏、山杏、桃、山桃及李的种子。结构式苯经基乙氰一p一D一葡萄糖一6一日一D一葡萄糖甙,它在苦杳仁酶(alllygdalase)及樱叶酶(prunase)等葡萄糖甙酶水解生成野樱皮甙(prunasin)和杏仁氰(mandelonitrile),后者不稳定,遇热易分解生成苯甲醛和氢氰酸(HCN)。HCN有剧毒,大量口服苦杏仁、苦杏仁甙均易导致严重中毒,中毒机理主要是氢氰酸与细胞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三价铁起反应,抑制酶的活性而引起组织细胞呼吸抑制,导致死亡。
1药理研究
自20世纪20年代起流行用于治疗癌症,而对其抗癌疗效却有争议。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多种科学研究,来寻找它的抗肿瘤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并未发现这种活性。由NCI(美国癌症协会)发起的人类病历观察于1978年结束但并未得出明确的结论。美国于1982年进行了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来证实这种被称为“肿瘤治疗”的可靠性,178例观察病人中54%在接受21天的治疗后检查出肿瘤的发展,91%在3个月后有疾病的进展,所有病人在治疗7个月后肿瘤都增大了,50%的病人在进行研究的5个月内死亡,85%在8个月内死亡。研究者得出结论,认为1aetrile(苦杏仁甙的商品名)没有治疗癌症的临床价值,没有提高生存质量和减轻症状的显著意义。目前,墨西哥癌症临床中心还在使用此药物,而这在这个国家的30个州是违法的。
国内学者又着眼于苦杏仁甙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上。赵素莲等通过给小鼠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苦杏仁甙后,分离其脾细胞进行NK活性测定,实验证实31119/只、sm酬只剂量组能明显促进小鼠NK细胞的活性川。同时取其脾脏制成脾细胞悬液,进行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观察到苦杏仁甙虽不能直接刺激小鼠体内脾细胞的增殖,却能促进PHA刺激T淋巴细胞的转化增殖,1.5m岁只和3m群只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
李春华等在同一实验动物既观察了苦杏仁甙对肝枯否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又用Ag一NoR法观察了与肝枯否细胞卜DNA活化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苦杏仁甙(3nlg/只/日)对其吞噬功能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同一剂量,同一实验动物,以A牙NOR法显示了苦杏仁甙对肝枯否细胞卜DNA活化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Srigos KN等利用苦杏仁甙在水解后对HT1376膀胧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把它作为前体药,在有膀胧癌相关单克隆抗体结合葡萄糖甙酶的复合体存在的条β-下,与HT1376共孵育可以提高苦杏仁甙的细胞毒性和特异性,预示着抗体靶向酶解前体药物疗法比非靶向治疗更有效,并且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将不会出现化疗后的系统毒性。
徐列明等发现苦杏仁甙在治疗兔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和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时都显示出明显的疗效,其作用机理与增加肝血流量、提高胶原酶活性促进了I、m、和W型胶原的降解,以及通过影响W型胶原和板层素的代谢干扰了血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有关。并进一步用〔3H〕胸腺嚓咙核昔掺人法和[3H]脯氨酸掺人法研究了苦杏仁甙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肝贮脂细胞增殖和产生胶原的影响,结果表明,苦杏仁试可抑制活化的贮脂细胞增殖,以10一”mol/L浓度最明显,抑制率达25%,培养液和细胞内胶原产生的抑制率分别为24.2%和26.8%,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苦杏仁试抗肝纤维化的细胞生物学机理。
屈隧林等观察了苦杏仁甙等三种中药提取成分对人胎肾成纤维细胞增殖(KFB)、凋亡及I型胶原酶活性及胶原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苦杏仁试在其浓度和时间范围内能提高人肾分泌的I型胶原酶活性、抑制人盯B增殖及I型胶原表达、促进凋亡。
2毒理作用
Calter john等研究了胃肠道菌群在苦杏仁甙引起的氰化物毒性中的作用,普通大鼠灌胃给予600mg/kg苦杏仁甙,出现昏睡、呼吸困难、痉挛,在2一5h内出现死亡,血中氰化物浓度高达2.6一4.5ug/m1;无菌大鼠给予相同剂量药物未表现出任何毒性反应迹象,其血中氰化物浓度低于0.4扛岁耐,与正常成年未服苦杏仁甙大鼠无明显差异。
苦杏仁甙的毒性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2g/kg,而灌胃的LD50为887mg/kg。大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25g/kg,腹腔注射为8g/kg,灌胃给药为0.6g/kg。小鼠、兔、犬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的MTD均为3g/kg,而灌胃均为0.075g/kg图。小鼠静脉注射苦杏仁甙5001119/kg,动物100%存活,而相同剂量灌胃,48h内中毒死亡率达80%。
6位肿瘤患者静脉给予苦杏仁甙4.5g/sq/m/day,21天后,病人未感到恶心、呕吐及发热,没有出现皮肤炎、体位性低血压或者是任何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征象,实验室检查未显示任何血液或特殊器官的毒性反应。而1例病人在摄人更大剂量的生苦杏仁后,出现一过性氰化物中毒反应症状,血中氰化物水平也升高,说明苦杏仁甙的临床使用可能会产生少量的副作用。
有几例临床病例报道由于口服laetrile出现严重或致死的毒性。肠etrile仅口服时苦杏仁甙会被肠道细菌产生的β一葡萄糖甙酶水解成氰化物而出现危险的氰化物中毒。静脉给药则经尿排出而没有氰化物的产生。
Spencer PS等认为由于摄人杏仁、laetrile等使体内存在葡萄糖甙配基,这是一种病源性物质会导致急性氰化物中毒以及神经退化性紊乱如西太平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或帕金森氏痴呆。
3体内过程
李熙民、张国明等对苦杏仁甙的药物动力学作了初步研究,表明苦杏仁甙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生物半衰期不长,排泄快,药物除分布于血液及其血流丰富的器官或组织外,还有相当部分分布于肌肉组织。兔静脉给予苦杏仁甙500mg/kg后,48h内尿中排泄原药量占注入量的62%士18%。
Carter john等同时比较了无菌和普通大鼠尿和粪便中苦杏仁甙的回收情况,50mg灌胃给药,收集48h尿液,其原型回收分别是38.8mg、29.2mg,粪便中回收分别是2.6哪和omg。
将普通大鼠胃肠道内容物分别与苦杏仁甙共同孵育24h,有氧条β-下胃肠内容物中原药回收率分别是80%、62%,苯甲醛含量为6%、10%;无氧条β-下胃肠内容物原药回收率均为100%,苯甲醛含量为0;无菌大鼠的胃肠内容物中苦杏仁甙完全回收,没有苯甲醛产生。
Moertel charles等进行了苦杏仁甙的临床药理和毒理学研究,收集治疗的周期间24h尿液,其中苦杏仁甙的日排出值在口服剂量的62%一%%之间,静脉给药后全血氰化物基本不能查出,仅2到3个病人有几天可观察到血浆硫氰酸盐的水平有轻度升高。6例病人口服苦杏仁甙及辅助药物和日常饮食,临床及实验室均未显示毒性反应。与静脉给药的数值相比,首次口服给药的苦杏仁甙血浆峰值水平很低,少于12侣/nil,尿中原型苦杏仁甙显著降低,是摄人剂量的8%一32%,血中氰化物水平也迅速升高,给药后90一120min达到值。
Copalan等用everted gut sack技术,证明了苦杏仁甙、野樱皮甙、蚕豆m嘧啶葡糖昔(vicine)等可被直接转运通过豚鼠小肠粘膜而不被水解,用这几种甙分别与在37℃缓冲液中的
Everied guts ack孵育2h,粘膜层和浆膜层的样品被送入反相HPLC分析,三种甙在肠内部的浓度分别是理论平衡值的89.6%、54%、42.5%,说明它们均以原型的形式被转运通过肠。Strugala等研究了野樱皮甙在体外小肠空肠、回肠的转运机制,发现野樱皮甙基本上直接通过小肠壁,在粘膜层未检出苯甲醛或氰化物。
Gopalan等还发现植物性β-葡萄糖甙是哺乳动物溶质p一葡萄糖甙酶的底物,包括苦杏仁甙、野樱皮甙在内的几种产氰的葡萄糖甙可被豚鼠肝脏葡萄糖甙酶水解。
Hays william等也研究了溶质β-葡萄糖甙酶在豚鼠肝细胞中的表达,发现此酶几乎全部在肝细胞表达而不是非实质细胞,培养的肝细胞和组织块中几种不同的各葡萄糖甙可被吸收并被溶质β-葡萄糖甙酶水解,体外肝细胞培养发现,细胞的致死性损伤可导致各葡萄糖甙酶释放人细胞外液中。这些结果支持溶质价葡萄糖甙酶具有代谢小分子葡萄糖甙的功能的假说。
早期研究认为正常细胞缺少β-葡萄糖甙酶,后来的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包括人、牛、兔、豚鼠等的肝脏中均有溶质β-葡萄糖甙酶。有的学者虽然认为溶质的葡萄糖甙酶可能通过某种生物转化途径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但还要考虑到由于这种酶而产生毒性的可能性。目前还不清楚是否人体中这种酶的不同水平构成了不同个体对这些毒性植物葡萄糖甙的易感性变化的基础。
苦杏仁甙是一种产氰的葡萄糖甙,广泛存在于与饮食有关的自然界植物中,近些年国外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动物体内的特异性酶对有潜在毒性的植物葡萄甙的处理上,国内外相关的药理研究也较少,对其抗肝纤维化的研究也只是在离体细胞水平上。毒理研究缺乏大量的验证资料,改变剂型后长期临床应用是否有毒性还不明确,这更在很大程度限制了苦杏仁甙的开发应用。
上禾生物 www.staherb.com
相关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