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 用途与合成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与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是生命科学、尤其是现代病理学诊断、鉴别诊断、肿瘤特异性分子靶标筛选、鉴定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也是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靶标检测的基础性平台技术免疫组化是现在较多地应用于研究与临床工作的一种标记免疫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结果易于观察等优点。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信号有荧光素、酶标或金属颗粒标记等。根据这些显示手段,大致可分为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标技术及免疫金属标记技术,其中以免疫酶标技术最为常用。
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知识。
抗原(antigen) 抗原有两个主要属性:一是免疫原性,即将其引入异种动物体内能产生抗体;二是特异反应性,即其只与其所引起的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分子量大于10000,主要为蛋白质、复合蛋白质等。在病理学诊断及研究工作中,被检测的目的物往往是抗原。目前能检测到的抗原种类繁多,包括中丝蛋白、酶类、激素及其受体、血型物质、白细胞表面抗原、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成分以及各系统肿瘤的标记物。
抗体(antibody) 抗体是一种血清蛋白,它针对抗原的刺激而形成,并能特异性地与引起抗体的抗原在体内或体外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前的准备工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成功与否,除决定于试剂的质量及染色各环节的操作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标本取材、固定、切片等染色前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处理不当,在随后的染色过程中往往无法补救,因而可导致染色失败。
取材 从内窥镜及腔道内取材的活检标本,体积常较小,应尽量避免挤压,以免使组织细胞变形。大块组织标本,应以利刀切成1 cm×1 cm×0.2~0.3 cm的组织块。对病变的选材应尽量避开出血及坏死区,因这些改变不利于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一旦组织干涸,则无论怎样取材也不能获得满意的染色结果。
固定 组织或细胞的固定目的是保存抗原。组织不经固定,便会发生自溶,其抗原就会丢失或弥散。因此,标本应尽可能新鲜并及时进行固定。常用的固定剂通过2种途径固定抗原,即交联性固定及蛋白沉淀性固定。常用的交联性固定剂是甲醛和戊二醛。应用这种固定剂,组织收缩小,但渗透较慢,且因交联而使抗原遮蔽,并可造成某些抗原成分的破坏和丢失。
组织的处理 组织标本在处理时,要经过脱水、透明、浸蜡等一系列过程,在此过程中主要应避免浸蜡温度过高和时间过长。浸蜡的温度以60 ℃以下为宜,应尽量避免超过65 ℃,否则抗原易遭破坏。
组织的切片 1.载玻片的准备: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周期较长,且要经过多次孵育和漂洗,有时还需要蛋白酶的消化,因此如果载玻片不经适当处理,切片常会逐步脱失,甚至完全脱落,导致染色失败。经过处理的载玻片,还需涂抹粘片剂,以防脱片。涂片后吹干,即可使用。2.标本的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的切片最常来自蜡块。石蜡切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染色的效果。以低温石蜡(56 ℃)包埋的组织块,用锋利的切片刀或一次性切片刀切出没有刀痕、均匀的薄片最为理想。 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技术。免疫过氧化酶技术的基本原理 此技术应用免疫学原理识别待测抗原,并通过酶和底物的作用加显色剂,将上述反应显示出来。因此,可将此技术分为3个部分或3个系统,即识别系统、显示系统和联结系统。 [1] 方福德,周吕,丁谦等 主编.现代医学实验技巧全书•上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杨军,康安静,苏宝山,陈晓黎.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读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20):3699-3703.
[3]李靖. 第二抗体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4.
抗原(antigen) 抗原有两个主要属性:一是免疫原性,即将其引入异种动物体内能产生抗体;二是特异反应性,即其只与其所引起的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分子量大于10000,主要为蛋白质、复合蛋白质等。在病理学诊断及研究工作中,被检测的目的物往往是抗原。目前能检测到的抗原种类繁多,包括中丝蛋白、酶类、激素及其受体、血型物质、白细胞表面抗原、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成分以及各系统肿瘤的标记物。
抗体(antibody) 抗体是一种血清蛋白,它针对抗原的刺激而形成,并能特异性地与引起抗体的抗原在体内或体外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前的准备工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成功与否,除决定于试剂的质量及染色各环节的操作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标本取材、固定、切片等染色前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处理不当,在随后的染色过程中往往无法补救,因而可导致染色失败。
取材 从内窥镜及腔道内取材的活检标本,体积常较小,应尽量避免挤压,以免使组织细胞变形。大块组织标本,应以利刀切成1 cm×1 cm×0.2~0.3 cm的组织块。对病变的选材应尽量避开出血及坏死区,因这些改变不利于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一旦组织干涸,则无论怎样取材也不能获得满意的染色结果。
固定 组织或细胞的固定目的是保存抗原。组织不经固定,便会发生自溶,其抗原就会丢失或弥散。因此,标本应尽可能新鲜并及时进行固定。常用的固定剂通过2种途径固定抗原,即交联性固定及蛋白沉淀性固定。常用的交联性固定剂是甲醛和戊二醛。应用这种固定剂,组织收缩小,但渗透较慢,且因交联而使抗原遮蔽,并可造成某些抗原成分的破坏和丢失。
组织的处理 组织标本在处理时,要经过脱水、透明、浸蜡等一系列过程,在此过程中主要应避免浸蜡温度过高和时间过长。浸蜡的温度以60 ℃以下为宜,应尽量避免超过65 ℃,否则抗原易遭破坏。
组织的切片 1.载玻片的准备: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周期较长,且要经过多次孵育和漂洗,有时还需要蛋白酶的消化,因此如果载玻片不经适当处理,切片常会逐步脱失,甚至完全脱落,导致染色失败。经过处理的载玻片,还需涂抹粘片剂,以防脱片。涂片后吹干,即可使用。2.标本的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的切片最常来自蜡块。石蜡切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染色的效果。以低温石蜡(56 ℃)包埋的组织块,用锋利的切片刀或一次性切片刀切出没有刀痕、均匀的薄片最为理想。 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技术。免疫过氧化酶技术的基本原理 此技术应用免疫学原理识别待测抗原,并通过酶和底物的作用加显色剂,将上述反应显示出来。因此,可将此技术分为3个部分或3个系统,即识别系统、显示系统和联结系统。 [1] 方福德,周吕,丁谦等 主编.现代医学实验技巧全书•上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杨军,康安静,苏宝山,陈晓黎.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读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20):3699-3703.
[3]李靖. 第二抗体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