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 相关产品 相关信息
网站主页 > 缩宫素 > 催产素

催产素

供应商 相关产品 相关信息

下丘脑分泌的一种具有催产作用的神经激素,因其经分泌后贮存于垂体后叶 (神经垂体)并最后于该处释放至循环系统,故又称为垂体后叶素。1906年戴尔(H. H. Dale)首先发现垂体后叶提取物存在可引起子宫收缩的物质,至1953年维格诺德(V. Vigneaud)从牛、猪的垂体中提纯催产素和加压素,并进行了人工合成。在正常情况下,催产素和加压素一起由下丘脑的视上核与室旁核分泌,并随同各自的载体蛋白,沿神经轴突,运至垂体后叶贮存,直到释放。已知绵羊、牛和人的黄体也能产生催产素,因此在某些动物中,卵巢又成为催产素的第二来源。催产素与加压素的化学结构非常相似,生物学作用也有类似之处,但活性有很大区别。催产素对子宫平滑肌和乳腺导管肌的收缩作用远远大于加压素,而对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亦即加压作用),催产素只有加压素的0.5%~1%左右。临床上催产素是晚期妊娠引产与催产最常用的药物。
催产素又称宫缩素,为子宫兴奋药,直接作用于子宫平滑肌,加强其收缩,作用强度取决于剂量和子宫的生理状态。催产素由9个氨基酸组成,其中2个半胱氨酸在1,6 位组成1个二硫键,相对分子量为1007,主要下丘脑的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和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SON)合成后运送到垂体后叶贮存,在适宜刺激的作用下释放入血液循环此外,一些外周组织器官也可合成和分泌催产素,如子宫、卵巢、羊膜绒毛胎盘、蜕膜睾丸、肾上腺、胸腺、胰腺、心脏等。
催产素为多肽类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子宫收缩,通过对子宫内膜上催产素受体的局部旁分泌作用,导致前列腺素和胎儿催产素的分泌,产生宫缩作用;还可用于引产或促进分娩,也应用于产后止血。雌激素能提高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随着孕期的增加,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增加,产时子宫最为敏感,产后敏感性逐渐减低。随着实验室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其作用已远远超出传统的概念,除经典的促进子宫收缩和参与射乳作用外,它还作为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起作用,使之具有许多其他复杂的生理功能,参与学习、记忆过程、影响药物成瘾性及对社会适应性行为、母性行为、性行为、摄食、痛觉调节以及心血管、体温的调节等;还有研究表明其对骨质疏松也有一定的影响。

催产素的结构式
图1为催产素的结构式

药理作用
催产素能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加强收缩。子宫对催产素的反应受剂量及体内雌激素与孕激素的影响:小剂量能增强妊娠末期子宫节律性收缩,使收缩力加强、频率增加、张力稍增。同时子宫颈平滑肌松弛,有利于胎儿娩出;剂量大时,引起子宫肌张力持续增高,舒张不全,出现强直收缩。雌激素可提高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而孕激素相反。

合成、分泌及分布
催产素(OT)主要在下丘脑室旁核(PVN)和视上核(SON)合成,在PVN和SO N的催产素神经元合成的催产素-神经垂体素复合体形成颗粒,沿轴突从下丘脑的胞体向末梢运输,轴浆转运速度约 2~3 mm/h。在转运过程中,经酶的作用催产素-神经垂体素复合体裂解为催产素和神经垂体素,分别在末梢内形成各自的分泌颗粒并储存起来,以备释放。当 PVN和 SON 的催产素神经元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传到末梢,引起末梢的细胞膜对胞外的Na+和 Ca2+的通透性增强,Na+和 Ca2+迅速内流,触发兴奋-分泌耦联机制,引起 OT的释放。下丘脑的催产素神经元有 1~3 个树突,树突末梢也有神经分泌粒,OT 也可以从树突进行不依赖动作电位的释放。催产素神经元表达高水平的氧化亚氮合酶,氧化亚氮是催产素神经元进行兴奋性自我调节的重要调节物。
催产素神经元除集中分布在下丘脑的PVN 和SON外,中枢神经系统的其它区域也有催产素神经元,如视前区、前联合副核、下丘脑前区和外侧区、第三脑室周围、海马、杏仁核、中隔、黑质、脑干和脊髓等。PVN和SON的催产素神经元发出的纤维投射到神经垂体的血管周围、正中隆起、室周器官、穹隆下器官和松果体等;另外,一些外周组织器官也可合成和分泌OT,如子宫、胎膜、羊膜、黄体、肾上腺、胸腺、胰腺、睾丸、心脏等。

催产素受体
催产素的功能是通过催产素受体(OTR)介导的,最早成功克隆的OTR是人的OTR,它由388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共有七个跨膜区域,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GPCRs)中的A 族受体。目前 Rat-OTR、Mouse-OTR、Pig-OTR、Sheep -OTR、bovine-OTR、rhesusmonkey-OTR均已成功克隆,它们也属于GPCRs中的A族受体。OTR 在 CNS 的分布种族差异性很大,其密度和分布区域与年龄有关。

生理功能
1.能强烈地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是有催产作用的主要激素,在临床上垂体后叶素制剂是重要的催产药。此外,雌激素能使子宫平滑肌致敏而增强子宫对催产素的反应。孕酮则可抑制子宫对催产素的反应,妊娠后期母体内雌激素与孕酮比例增大,从而使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大大增高。
2.催产素能有力地刺激乳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组织细胞收缩而引起排乳(或称放乳)。泌乳期动物对幼仔吸吮乳头,以及挤奶时对乳房的按摩等刺激,形成释放催产素的条件刺激,进而引起乳腺腺泡平滑肌收缩,使乳汁排入乳腺的管道系统,结果引起排乳。
3.外源性催产素具有消散黄体的作用,用催产素免疫制剂处理过的母羊,发现存在持续黄体,消散黄体现象可说明来自卵巢的催产素,通过作用于子宫内膜而引起释放前列腺素F2α,进而导致黄体萎缩。
4.促进母性行为的形成:分娩期间脑脊液中催产素的浓度会增高,这将对雌性行为的改变产生主要影响,是分娩和母性行为的促进因素,但不是必需因素。
5.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甲状腺素分泌的影响:腺垂体细胞有OTR分布,下丘脑释放的催产素作为调节因子,经垂体门脉达腺垂体,调节促卵泡激素 (FSH )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分泌。
6.对性行为的影响:催产素(OT)对性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刺激动物的生殖器,垂体释放OT增加,外周或中枢给予OT可加雄性和雌性动物的性行为,内源性OT对维持正常的性行为是必需的;雌性性行为频率和持续时间与 OT成正相关关系,性行为时循环血液中OT 水平升。另外OT可促进精子在雄性和雌性生殖系统的运输。
7.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催产素(OT)和血管升压素(VP)在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P 可加强和促进记忆,而OT 则减弱学习和记忆功能,不同部位的 OT 发挥的作用不同。另外,OT 应用后可促进动物已学会的逃跑行为的消失,脑室内注射催产素抗血清可易化动物被动逃跑行为,说明OT可影响动物的学习记忆过程。
8.对消化系统的影响:OT 是 CNS 内调节消化道活动的一种肽类物质,通过改变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大鼠的胃运动、胃液分泌、摄食和饮水。
9.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静脉注入OT 可使大鼠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和血压下降;另外,OT对许多其他细胞又发挥促有丝分裂作用。
10.参与痛觉调控:OT 有镇痛的作用,如伤害性刺激、分娩或扩张阴道引起血浆OT升高的同时痛阈也会升高,大鼠侧脑室、中缝大核、蓝斑、中脑水周围灰质和脊髓等注射 OT 均可提高痛阈和增强电针的镇痛作用。
11.抑制阿片依赖和耐受:OT可减轻动物对吗啡、海洛因、β-内啡肽和脑啡肽的耐受程度,还可抑制小鼠对μ-阿片受体的主要激动剂海洛因和δ- 阿片受体的主要激动剂脑啡肽之间交叉耐受的形成。
12.在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催产素在社会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正尝试将催产素应用于孤独症、社交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上。

药代动力学
催产素的生物半衰期仅为 3~10 分钟,在高浓度时半衰期更短。妊娠期间母体的代谢清除率为每千克体重每分钟 19~21 ml。主要由肝脏清除,从肾脏以非活性形式排出,妊娠期间催产素还通过子宫的催产素酶降解。

适应症
临床适用于催产、产后子宫出血、胎衣不下、排除死胎、子宫复原等。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心率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大剂量应用时还可引起高血压或水滞留。

药物相互作用
1.使用缩宫素的同时,使用环丙烷等碳氢化合物吸入全麻时,可导致产妇低血压,心动过缓或房室节律失常。恩氟烷浓度>1.5%或氟烷浓度>1.0%吸入全麻时,可减弱子宫对缩宫素的效应;思氟烷浓度>3.0%可导致子宫出血。
2.与其他宫缩药同时使用可使子宫张力过高,产生子宫破裂或宫颈撕裂。

注意事项
1.心脏病、宫颈曾经手术治疗、临界性头盆不称、曾有宫腔内感染史宫颈癌、胎头未衔接、早产、孕妇年龄超过35岁者,用药时应警惕胎儿异常及子宫破裂的可能。
2.骶管阻滞时用缩宫素,可发生高血压或脑血管破裂。
3.用药前及用药时需检查及监护:包括子宫收缩的频率、持续时间及强度;孕妇脉搏及血压:胎儿心率;静止期间子宫肌张力;胎儿成熟度;骨盆大小及胎先露下降情况;出入液量的平衡(尤其是长时间使用者)。

禁忌
1.骨盆狭窄、明显头盆不称及胎位异常者;
2.子宫过度膨胀,如巨大胎儿、多胎妊娠;
3.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产前出血;
4.宫缩过强或不协调、 脐带脱垂或先露、胎儿不能耐受阴道分娩者,如胎儿宫内窘迫;
5.畸形子宫或子宫有手术史,如双角子宫妊娠、剖宫产及子宫肌瘤剔除术史等;
6.严重的内外科合并症、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孕妇不能耐受分娩负荷者,如心功能衰竭、重型肝肾疾病等;早产(可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增加)


【主要参考资料】
http://www.chemicalbook.com/ProductChemicalPropertiesCB0366966.htm
[1]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畜牧业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编.
[2] 王翔朴,王营通,李珏声 主编.卫生学大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第86页.
[3] 邹叶青等. 催产素的研究进展. 广州医学院学报.2007,35(6):61-64.
[4] 刘超斌等. 催产素的研究进展.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 ,34 (5 ):312-314.
[5] 胡功政,李荣誉,许兰菊 主编.新全实用兽药手册.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6] 张嵘等. 催产素在孤独症患者社交障碍中的作用及治疗潜能.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2011,25(6):464-467.
[7] 刘金婷等. 催产素与人类社会行为. 心理科学进展.2011,10:1480-1492.
[8] 周树森 主编.中国女性百科全书•医药保健卷.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
[9] 催产素(缩宫素注射液)药品说明书.
[10] 石桂莲. 催产素引产方法及护理.包头医学2009,33(3):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