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志贺氏菌
发布日期:2020/11/9 9:15:54
1、分类
志贺氏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常引发细菌性痢疾,通称为痢疾杆菌,并且其在自然界中分布较为广泛,具有高度传染性,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志贺杆菌属包括A群、B群、C群和D群。A群指的是痢疾志贺氏菌,有15个血清型,通称志贺氏痢疾杆菌;B群指的是福氏志贺氏菌,有14个血清型或亚型,常称为福氏痢疾杆菌;C群指的是鲍氏志贺氏菌,其含有20个血清型;D群指的是宋内氏志贺氏菌,只有1个血清型。
2、现状
对志氏贺菌的流行特点调查结果得知,近年来在我国分布最多的是福氏志贺氏菌,其次是宋内氏志贺氏菌,且分布呈上升趋势。但是关于鲍氏志贺氏菌的报道较少见。更为严重的是志贺氏菌Ⅰ型的细菌性痢疾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鲍氏志贺氏菌很少报道有导致发病,该病主要暴发于印度及大陆。
志贺氏菌病是一种主要由志贺氏菌引起的急性直肠一结肠炎,临床上患者表现出水样腹泻,里急后重,严重者甚至出现神经症状。由相关统计得知,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痢疾病例有1.647亿,而在这之中有1.632亿病例属于发展中国家,导致110万人死亡。近年来由志贺氏菌所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上述报道。由于临床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诸多耐药菌株产生,目前,志贺氏菌对多种抗生素药物已经产生耐药性,这使得痢疾的危害更加严重,因此,减抗或免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研发有效的疫苗备受关注。
3、形态描述
形状大小约为(0.5~0.7)×(2~3)μm,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多数有菌毛,但是不运动,呈两端钝圆的直杆菌,形态像其他肠杆菌科的种。志贺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35~37℃为其最适生长温度,6.8~7.8为其最适pH。志贺氏菌能够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h后生成透明或者半透明、微隆起、表面光滑、圆形的灰白色小菌落。
4、生化反应
志贺氏菌是兼性厌氧的细菌,有呼吸型和发酵型两种类型的代谢方式。志贺氏菌属有机化能营养型,利用糖类能发生酵解,但不产气。它不能利用丙二酸盐或者柠檬酸盐作为唯一的碳源。志贺氏菌在KCN中不生长,不能够产生H2S,是人和灵长类动物的肠道致病菌,经常会导致细菌性痢疾。志贺氏菌在VP试验反应结果为阴性,不能分解尿素。有些特殊的是志贺氏菌属D群宋内氏志贺氏菌能够迟缓发酵乳糖,一般是在37℃发酵3~4d。
5、抵抗力
对于志贺氏菌的抵抗力,总体来说,与其他肠道杆菌进行比较,其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一般的话能够在潮湿土壤中生存34d,37℃水中生存20d,在粪便内(室内温度)生存11d,在冰块中生存96d,蝇肠内可生存9~10d。
日光直接照射30min,56~60℃10min的时间就立即被杀死,在1%石炭酸中15~30min的时间就立即被杀死,对氯霉素、磺胺类药物、链霉素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对酸敏感。另外,志贺氏菌对一些消毒剂也较为敏感。
6、所致疾病
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人类对志贺氏菌易感,10~200个细菌可使10~50%志愿者致病。一般说来,志贺氏菌所致菌痢的病情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症状较轻;福氏菌介于二者之间,但排菌时间长,易转为慢性。
1)急性细菌性痢疾:分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各型痢疾杆菌都可引起。发病急,常在腹痛、腹泻未出现,呈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2)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时,易转为慢性。病程多在二个月以上,迁延不愈或时愈时发。
部分患者可成为带菌者,带菌者不能从事饮食业、炊事及保育工作。
7、免疫性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不能防止再感染。但同一流行期中再感染者较少,即具有型特异性免疫。痢疾杆菌菌型多,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机体对菌痢的免疫主要依靠肠道的局部免疫,即肠道粘膜细胞吞噬能力的增强和SlgA的作用。SlgA可阻止痢疾杆菌粘附到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病后三天左右即出现,但维持时间短,由于痢疾杆菌不侵入血液,故血清型抗体(lgM、lgG)不能发挥作用。
8、传播途径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受污染食物、水、手等经口传播。
9、防治原则
特异性预防主要采用口服减毒活菌苗,试用者有Sd株、神氏 2a变异株等。这些活菌苗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免疫力弱,维持时间短,又服用量大、型间无保护性交叉免疫。故大规模应用还受一定限制。
治疗可用磺胺类药、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黄连素等。中药黄连、黄柏、白头翁、马齿苋等均有疗效。
10、小结
志贺氏菌病对贫穷国家影响重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志贺氏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居法定传染病之首,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污染沙门氏菌或志贺氏菌及食品从业人员携带这类细菌,引起的传染作用是非常大的,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卫生监督管理。
准确了解志贺氏菌的生化特性及其检测方法是有效防治志贺氏菌感染的关键,近年来志贺氏菌的研究备受关注,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志贺氏菌的致病机制及检测方法也得到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基于PCR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检测志贺氏菌种属特异性基因,快速、自动化的检测技术已成为现实。甚至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志贺氏菌高通量悬浮芯片检测技术,使得志贺氏菌的检测更加快速、准确,其多元化检测也得以更进一步研究。
当然,各种方法研究最后都有自身的意义所在,传统的病原分离培养、鉴定,虽然检出率低、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其在疾病诊断过程中仍然不可或缺;微生物的生存性及其感染的过程不能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上得以显示,但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血清学试验可以验证其生存性及感染过程。同时,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基础,也为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志贺氏菌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